正文

十二 内线防御 外线进攻(1)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作者: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与书为伴。马背上吟,担架上读,一张大床,书占一半。他曾经戏称,我是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的“四大家族”。

明人冯梦龙所著《智囊》一书,晚年毛泽东时常阅读,对孙膑褒奖有加。有段记述孙膑“围魏救赵”的文字,毛泽东写下这样的评语:“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围魏救赵,是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中运用最熟练的战法之一。如果只是仿照古人,毛泽东当然不会成为一位伟大统帅。他的伟大,在于他基于古典战法,而不囿于古典战法,从人们熟知的围魏救赵战法中升华、构思出一整套内线与外线相结合,防御与进攻相融汇的新的战略战术,形成了在世界战争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战争指导理论。

毛泽东第一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法,是在1929年初。国民党湘赣两省军队共6个旅约3万兵力,分五路进攻井冈山根据地。

在宁冈县一个小村庄——柏路村,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联席会议,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法,以彭德怀率红5军和红4军一部内线防御,保卫井冈山,他和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出击赣南闽西,外线进攻,内线与外线相配合,以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陈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这还是一次不太成功的围魏救赵尝试。进军赣南闽西的红4军主力调动了敌人,但由于进攻井冈山根据地的敌人兵力很多,根据地还是最终失守,围魏救赵、打破敌人“会剿”的目的最终没有实现。然而,毛泽东指挥红4军主力在赣南闽西在新开辟的革命根据地里与敌作战。

同年5月,红4军主力来到赣南,国民党军立即发动“进剿”。毛泽东以地方武装内线作战,率领主力出击闽西,三打龙岩城,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赣南的“进剿”,而且初步开辟出了闽西苏区。

此后,毛泽东熟练地运用了围魏救赵战法,并上升一步,创造出了红军以内线防御与外线进攻相结合,打破敌人“进剿”的作战指导理论。

寿晓松(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部长、研究员)所谓内线与外线,是对军队作战空间的一种界定。内线是指处于防御或被包围态势下的军队所拥有的作战线;外线是指处于进攻或实施包围态势下的军队所拥有的作战线。毛泽东认为,红军作战,能在内线消灭敌人打破“进剿”最好,否则就必须坚决地“使用红军主力突破敌之围攻线,转入我之外线即敌之内线去解决这个问题”。以主力的外线进攻,结合一部的内线防御,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进剿”,这就是毛泽东对围魏救赵战法作出的新解。

到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作战时,毛泽东的内外线作战理论再进一步,形成了独特的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理论。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都采取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指导,执行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的作战原则。从作战空间上讲,红军都是在根据地内作战,属于内线作战。但毛泽东却赋予这种内线作战与众不同的涵义,这就是战略上的内线作战,战役战斗上的外线作战,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互转化。

毛泽东对于这种转化有着精辟的论述。他说:将敌军对我军的战略上优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战役或战斗上的优势。将战略上处于强者地位的敌军,使之在战役或战斗上处于弱者的地位。同时,将自己战略上的弱者地位,使之改变为战役或战斗上的强者地位。这即是所谓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

周继强(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古今中外,两军对垒,作战线历来都是楚河汉界,泾渭分明。而毛泽东发明的这种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方式,却打破了对作战线的传统认识。他明确指出:红军作战“没有固定的作战线。红军的作战线,服从于红军的作战方向”。

在红军反“围剿”作战的战场上,毛泽东指挥部队,在内线作战中,灵活游动于多路敌军之间,在具体战役战斗中对孤立之敌切割包围,加以聚歼,将战略上的内线防御变成了战役战斗中的外线进攻。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围剿’中的围剿,封锁中的封锁,防御中的进攻,劣势中的优势,弱者中的强者,不利中的有利,被动中的主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