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深化企业改革的要求,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当前国有企业所面临的体制问题、机制问题、结构问题,与市场体系的发育、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等密切相关,仅靠企业自身是难以解决的。各级党委、政府要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把着眼点放在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上,把着力点放在推进配套改革上。在思想上,要增强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观念,努力实现社会资源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配置;冲破企业隶属关系的束缚,只要能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不论企业归属谁管理,都应当大力支持发展;增强规模效益观念,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框框,立足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总体实力。企业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强化自立意识、自强意识,主动走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对外部条件和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努力走出一条改革和发展的成功之路。
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不搞一个模式。允许企业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国家、企业、职工利益相兼顾,企业内部改革与外部配套改革协调推进。要积极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经营者选拔任用机制,培养和发现一大批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改革,逐步使中小企业成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规划,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实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成为给大企业配套服务或直接为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主体;成为容纳、调节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成为地方财源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坚持中小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
中小企业的改革,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小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正确方向。
第一,加强国有、集体资产的管理。在中小企业改革过程中,要坚持首先搞好资产评估,防止国有、集体资产的流失。有个别地方对公有资产不经有资格的中介机构评估就出售,有的评估时有意压低价格,有的私下决定将集体企业“卖”给自己的亲属。这些都是很不对的,要切实予以纠正。以中小企业为载体,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国有、集体资产的流动重组,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的有效途径。但产权制度改革必须有利于资产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搞好搞活企业。各地在中小企业改革中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里的有关政策法规,认真规范运作,建立公有资产的运营和监管体系,严格考核,使保值增值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企业职工是企业改革的重要力量,搞好企业改革符合职工的根本利益,企业改革必须取得职工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个别地方在改革中出现了某些损害职工利益的情况。有的不开职工大会,少数人说了算,有的强行让职工下岗,有的强迫职工入股。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企业改制要切实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使职工既增加责任和义务,也得到实际利益。进行股份制改造,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不能强迫职工入股。在改革中,各级领导要时刻想着群众,关心群众,依靠群众,解决职工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切不可一“改”了之。对企业的离退休职工,要千方百计安排好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老有所养,安度晚年。
第三,严格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各地各级在推动中小企业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增强政治观念和全局观念,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小企业改革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推动,正确引导,不刮风,注意工作方法,不搞“一刀切”,不乱提口号,及时防止和纠正出现的各种偏差。要加强中小企业的管理,对极少数偷税漏税、搞假冒伪劣、违章违法经营,甚至走私贩私的,坚决予以打击,切实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