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跃进”年代(6)

亲历共和国60年 作者:陈一然


我觉得,向毛主席、党中央讲真话,讲确实存在的困难,这是应有的责任,但“大炼钢铁”是当时全党的大局,我这个第一书记不抓不行。为了争取建国九周年到来之际,放出日产万吨生铁的“大卫星”,全省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关都动员起来了,成千上万的干部带领群众日夜奋战,砍树挖煤,找矿炼铁,连铁门铁栏杆都拆下来炼铁了,美其名曰“找米下锅”。在所谓“小土群”齐上阵的口号下,堆起了数不清的小土高炉、小土焦炉,到处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新华日报》有个报道:9月30日“3万座土洋高炉烈火漫天,400万钢铁大军激战炉前”。据统计,当时全省一度动员了将近700万人炼钢铁,不仅有整劳力,而且有半劳力和未成年的孩子。国庆前夕,终于放出了日产生铁10073吨、烧结铁4000多吨的“高产卫星”,成为全国九个“万吨省”之一。

大批妇女投入大炼钢铁的运动中

如此不惜代价地“大炼钢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我们曾算了一笔账,1958年“大炼钢铁”中,全省高炉利用系数平均只有0 5左右,炼一吨铁需耗煤五六吨至七八吨,炼出的铁许多不合格,钢大部分是土钢,根本不能用。所建上万座小高炉,只有个别的保留下来。直接经济损失更是惊人。全省土法炼钢炼铁共计亏损14109 6万元,省里补助9000万元,其余部分均由各地从地方财政中抽钱填补。

实践证明,“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确实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所谓钢铁“一马当先”,各行各业“万马奔腾”,完全是一种主观主义的狂热。经过这样的折腾,不但没有实现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展,反而导致以后多年工业生产连续下降。全国如此,江苏也不例外。据1961年一份《关于1961—1962年计划汇报提纲》所载,这一年“全省工业总产值,1—8月完成43亿元,为原定年度计划100亿元的43%,比上年同期减少48%。”由此可见,经济建设所受的损失,是多么严重!

推行“公社化”运动

在“大炼钢铁”的同时,掀起了“大办人民公社”的运动。于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被称之为“三面红旗”。

8月6日,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县七里营。

如前所述,“大跃进”是从农业开始发动的。1957年底,中央正式颁布《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即“四十条”),并作出《关于在今冬明春开展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揭开了农业“大跃进”的序幕。就江苏的情况来说,到1958年4月,经过一个冬春的奋战,全省兴修水利、积肥造肥、改良土壤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跃进”形势。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以后,更加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多快好省”的关键是“多快”。所谓“思想解放”一放再放,“破除迷信”一破再破,“大跃进”的口号随之越喊越“大”。全国各地报道1958年夏熟丰收,小麦亩产从几千斤跃至几万斤,“卫星”越“放”越离奇。江苏起初虽还比较冷静,终于也挡不住这股浮夸风。各地竞相攀比,产量指标越到下面越高。7月中旬,在省委召开的地、市、县委书记会议上,苏州地区一些县、社干部提出:“思想解放到哪里,产量就增加到哪里”;“思想解放到2000斤,就有2000斤的干劲和措施;思想解放到1万斤,就有1万斤的干劲和措施。”镇江地区提出水稻亩产“消灭3000斤,保证5000斤,力争1万斤”。就连素以低产著称的淮阴地区也提出了秋粮亩产7000斤,力争9000斤,平均每人有粮1万斤的“跃进指标”。面对这样一股浮夸风中出现的高指标,7月21日,我在地、市、县委书记会议结束时的总结讲话中,除提出1958年全省粮食产量至少争取翻一番以外,还要求棉花、油料、蚕桑、水产、养猪等等,都要“立大志,鼓大劲,争冠军,放卫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