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个人来说,实现自己的人生宏图,就需要开放和解放自己的人生。我们也不仅仅需要借助平台敢于南下北上,南闯北漂,从乡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利用全国范围内的各种机会;还要借助平台敢于走出国门,远征海外,留学或者工作,利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机遇壮大自身。
农民工的出国故事
老张原本是河北一个著名贫困村的农民,生活的状况是“面朝黄土”辛苦一年,还凑不够两个孩子的学费,住的是父亲遗留下来的土砖房,他从来没有想过要走出这个封闭的乡村。后来,老婆得了慢性疾病,老张不得不走向一条“开放人生”之路——先去北京当建筑工人,一个月可以拿一千五百多元,家庭的状况由此得到了改善。再后来,身在北京使他见识广了,胆子也更大,他开始计划借助平台——对外劳务派遣公司,出国打工赚更多的钱。
2005年,以前怕出远门的老张主动“应聘”,跟一家对外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到非洲去修铁路、建电网,工资也是先前在北京的三倍,比家乡当地的大学毕业生的收入还要高出很多。两年之后,老张就在老家盖了一栋两层楼的小洋房,经济情况也越来越好,成为当地村里人羡慕的对象。
其实,类似老张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种简单的开放心态是他们愿意出远门打工,也愿意到世界各地去打工。但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老张留在河北做同样的事,就很难获得在北京那样的收入,更别说出国打工。为什么?因为他所在河北农村这个大环境平台,决定了没有办法提供后面的一切机会。
英国《每日电讯报》2007年曾做过调查报道,并估计在非洲的中国人约有75万,基本上原来是贫穷的农民。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来到非洲,修铁路,建电网,采矿产,参与大型建设项目,甚至是租借大片田地组成非洲的“中国农村”。同样,类似的现象还存在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中国台湾的《工商时报》新闻标题甚至不无夸张地说:“俄罗斯九成蔬菜依赖中国人。”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个人如果要想在在全球化浪潮中获益,就必须要善于利用甚至是为自己打造一个国际化的平台。
个人如此,企业也如此。目前,中国已有一大批的企业善于利用国际资本平台。我统计了一下,仅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就达到50多家,市值达到数百亿美金,更不用说一大批在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新加坡和香港主板上市的企业,总数达数百家之多。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国际平台已经成为一种未来企业发展的潮流。
还有的国际平台是哑铃模式。2001年,武平率同37位海归跨洋过海,集体从硅谷回到中国,在上海成立了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为了能把硅谷高科技公司的资本结构和管理机制同中国优秀的人力资源结合起来,他们特地打造了一个全球化运营平台:在硅谷和上海都成立公司,都布置科研业务团队,上海有丰富的开发人才,硅谷有充足的商业运作人才,这使展讯既拥有在国际上竞争的能力,也同时不失去本土色彩。
同时,展讯“两地作业”的模式,还产生了“全天候”工作状态。当中国是黑夜的时候,美国正是白天,硅谷的展讯团队正在繁忙地工作;当美国是黑夜的时候,中国是白天,上海的公司正在运作。这使得展讯的工作能够一天24小时、一周7天,连续不断地进行,工作效率和产品开发周期都胜过竞争对手。公司CEO武平就将之戏称为:“展讯的太阳永不落。”我2007年访问硅谷时,发现有相当一批企业都在利用这样的国际平台。
组建跨国沟通平台,使事在人为
在中国三峡工程启动之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曾成立跨部门专题小组,建议“不要支持这个项目”。由于美国反对,西方国家都不愿公开支持,世界银行也不敢批准贷款。加拿大政府由于过去投入赠款支持三峡搞可行性研究,还在国内遇到舆论的压力。当时,我正在加拿大的AMEC-AGRA公司做副总裁,加拿大有全世界第二大的水电站,水力发电占主导地位,有非常丰富的电站建设和管理经验,也非常注重环保和移民。为了三峡项目这样的百年大计,为了项目的环保和高质量,我觉得应该要有国际专家参与到这一举世瞩目的项目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