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安门事件”(9)

历史的见证:“文革”的终结 作者:薛庆超


对于邓小平,毛泽东始终是器重的。虽然邓小平在全面整顿问题上、在如何对待“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问题上,与毛泽东有不同的看法,根据毛泽东提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决议,标志着邓小平作为毛泽东接班人的地位又一次被排除了。但毛泽东对待邓小平始终是持留有余地的态度,以便使事物还可以有新的转化。毛泽东在提出“反击右倾翻案风”前后,开始主张在中央政治局内部,由几位政治局委员对邓小平进行“批评、帮助”。继而,又提出由邓小平主持作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在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问题的多次谈话中,毛泽东一再强调,邓小平“还是人民内部问题,引导得好,可以不走到对抗方面去”;“邓与刘、林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批是要批的,但不应一棍子打死。对犯有错误和缺点的人,我们党历来有政策,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要互相帮助,改正错误,搞好团结,搞好工作。”一直到天安门事件以后,在作出中共中央4月7日决议前,毛泽东仍提出,要“保留党籍,以观后效”。这表明毛泽东虽然认为邓小平在对待“文化大革命”问题上与自己看法不一致,但并不是反对自己,因此,他总是希望邓小平能够“改正错误”,在统一对“文化大革命”认识的基础上“搞好团结,搞好工作”。

由于毛泽东在晚年始终未能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一直深陷“文化大革命”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在理论和实践上坚持和维护“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再加上“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歪曲事实,汇报假情况,上报种种经过他们肆意歪曲的假材料,进行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谁反对“文化大革命”、谁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谁在实际工作中触及“文化大革命”这个“禁区”,谁就会被认为是反对毛泽东晚年所进行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探索”、被认为是“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因而也就被认为是反对和否定毛泽东晚年的理论和实践。在毛泽东看来,“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谁如果被认为是反对或否定“文化大革命”,那就必然会轻则受到批判,重则被彻底打倒。邓小平正是因为在1975年的全面整顿中,实际上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因而导致了第二次被“打倒”的命运。在毛泽东与邓小平之间,不存在任何“权力之争”,也不存在任何“个人恩怨”。唯一存在于两位伟大的革命家之间的矛盾就是:一个要坚持和维护“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一个要否定“文化大革命”错误理论和实践。唯此而已。

天安门事件以后,“四人帮”把邓小平打成“全国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天安门事件的总后台”、“右倾翻案风的风源”,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批判邓小平的修正主义路线”、“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并对以天安门群众运动为中心的全国性悼念周恩来、拥护邓小平、声讨“四人帮”的群众运动进行了残酷镇压。到处追查所谓“政治谣言”,收缴所谓“反动诗词”,逮捕参与过反对“四人帮”活动的人民群众。仅在北京市,截至6月17日,经过“四人帮”在北京市公安局的“干将”的全力追查,共搜集了诗词、悼文原件583件;强迫群众交出的诗词、悼文照片和现场照片108000多件;从中选出重点600余件编成《天安门广场反革命事件罪证集》,加上其他“重点线索”,总计立案追查的共1984件。共拘捕群众388人。至于以隔离、办学习班、谈话等方式审查的数量更大,全北京市被触及的群众数以万计。“四人帮”除了借追查所谓“天安门事件的黑后台”,在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大施淫威以外,还把魔爪伸进了军队。“四人帮”借清查天安门事件中的人和事,派出工作组进驻二炮领导机关。张春桥及其党羽在高级干部会上说:“二炮送的花圈最早、最大,挂得最高,是影响最坏的一支部队!”叫嚷要清查所谓“黑后台”,逼迫二炮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下令抓人。张春桥还质问二炮司令员:“你们二炮为什么送花圈?为什么不抓人?你们为什么不批邓?”二炮司令员巧妙回答说:“周总理逝世的时候,正当二炮司、政、后、技机关多数同志都在外地拉练,未能参加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和悼念仪式,大家回到北京后,趁清明节编送了花圈,表示隆重的悼念!清明节又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祭祀日。”由于二炮的领导同志顶住了压力,保护了同志,使“四人帮”大为恼火。与此同时,二炮司令员于3月下旬在二炮通信部的一次讲话中,重申军队存在“肿、散、骄、奢、惰”和领导班子存在“软、懒、散”的问题,重申仍要贯彻军委扩大会议精神,并要秘书拿来叶剑英、邓小平的讲话,继续学习。这件事被人反映上去,成了二炮司令员抵制“运动”、搞“复辟”的“罪证”,把二炮领导同志说成是“复辟势力”、“还乡团头子”,上上下下搞得乌烟瘴气,二炮领导同志也被批斗。由此,二炮贯彻军委扩大会议精神出现的新局面也急剧恶化起来。

四五运动虽然被“四人帮”镇压下去了,但是四五运动所体现出来的亿万中国人民的集体意志和集体力量,却是任何人、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的。四五运动所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将永远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载史册,永垂青史。

对于1976年春天清明节前后爆发的四五运动,邓小平在1987年10月作了这样的高度评价:“说到改革,其实在1974年到1975年我们已经实验过一段。1973年周恩来总理病重,把我从江西‘牛棚’接回来,开始时我代替周总理管一部分国务院的工作,1975年我主持中央常务工作。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不久,我又被‘四人帮’打倒了。我是‘三落三起’。1976年四五运动,人民怀念周总理,支持我的也不少。这证明,1974年到1975年的改革是很得人心的,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1976年天安门事件以后,就在“四人帮”掀起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恶浪甚嚣尘上之时,广大工人、农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和各级领导干部,仍然表示了对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的坚决支持的态度。

1975年8月开始担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的老资格外交家王炳南,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的态度,反映了老同志、老干部的普遍心声。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开始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也奉命举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大会。王炳南在会上传达了有关“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中央文件,作了动员讲话。但他的讲话与其说是动员“批邓”,还不如说是为邓小平评功摆好。王炳南说,因为邓小平工作做得多,所以头上的“辫子”也多,就像维吾尔族姑娘的头发一样,很容易被人揪“辫子”。他还说,现在报纸上批判“走资派还在走”,我们希望他不要走,希望他再回来嘛!与会同志对王炳南语意双关的讲话心领神会,会场上响起一片笑声和掌声。作为一个高级领导干部,在当时形势下顶风逆浪说出这样的话,是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的。然而,言为心声,不吐不快。即使会被人“抓小辫子”也要一吐为快,这就是这位老共产党人的风骨。

天安门事件以后,邓小平虽然第二次被“四人帮”打倒了。但是,公道自在人心。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邓小平永远是打不倒的。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并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人,是永远不会被打倒的。历史的发展虽然会走过曲折的道路,但历史前进的总趋势却犹如黄河九曲,终归大海一样,是任何力量也抗拒不了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