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策划家时代(3)

谋事在人 作者:谭启泰


战争爆发前8天,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接到一个秘密情报:欧洲有个“德林软件公司”集中人力,投下大笔资金研究了一个课题:“美国如果出兵朝鲜,中国的态度将是如何?”第一个研究成果已经出来了。德林公司通过秘密渠道打算把这个结论卖给美国,据说只有一句话,却索价500万美元(大约相当于当时一架最先进战斗机的价格)。用500万美元买一句话?美国佬认为这简直是发疯了,他们一笑置之,当做无稽之谈。几年后,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一再惨败,美国国会开始辩论“究竟出兵朝鲜是否真有必要”的问题,才有人想起德林公司的研究成果。此时虽已时过境迁,但在野党为了让他们在国会上的辩论言之有理,仍然以280万美元的代价买下了德林公司这项过了时的研究成果。成果的内容虽然只有一句话:“中国将出兵朝鲜”,但附有长达328页的分析资料,详尽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有丰富的历史材料和相关数据,并有充足的论据证明中国绝不会坐视朝鲜危急而不救,且断定一旦中国出兵,美将以不光彩的姿态主动退出这场战争。

当记者询问从朝鲜战场回来的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对德林公司的研究成果有什么看法时,他不无感慨地说:“我们最大的失策是——舍得几百亿美元、十万美国军人的生命,却吝啬一架战斗机的代价。”默默无闻的德林公司自此声望大振,扬名四海。德林公司的经理是马德林,本名马克·克劳斯,其父曾当过中国著名军阀吴佩孚的顾问。

马德林本人生于中国,长于中国,还取了个中国名字。他回到欧洲后不久,便组建了德林公司。这家公司既没有实验室,也不生产什么商品,而是搜罗了大批各类的专业人才,专门给人出主意、提建议、做方案、搞咨询,纯属“思想库”、“智囊团”一类的组织。特别有意思的是,由于创建之初就特地聘请了17个极有造诣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从而使公司具备了向一切需要中国问题资料的人提供这方面资料和咨询服务的能力。朝鲜战争一触即发之时,德林公司还是鲜为人知的初生儿,资金也并不雄厚。但是,马德林却冒着公司亏本倒闭的巨大风险,孤注一掷,集中力量研究“美国如果出兵朝鲜,中国的态度将是如何”这样一个课题。

虽然由于美国人的愚蠢,德林公司被不屑一顾,然而,它为头脑产业所开出的“天价”,却充分显示了其超前的思维和惊人的勇气。

由于此案的“平反”,德林公司不仅收回了280万美元,而且使自己的品牌价值迅速升值。“500万美元买一句话”,则成了“智力就是财富”这一现代公式的绝妙证明。无独有偶,这种智力策划成果不被重视的悲剧,几乎在二十多年后又重演了。这回,悲剧的主角是美国电讯业垄断巨头贝尔家族,而策划的一方就是著名的未来学者、《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在精心安排下,贝尔家族与托夫勒进行了一次秘密会谈,委托他对这一家族的前景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策略性建议。托夫勒在进行了一番全面、深入的调查后,提出了一份秘密报告。这个报告的中心论题只是两个字:分家!为什么贝尔家族要求教于托夫勒,托夫勒又为何提出“分家”的主张呢?贝尔家族是从贝尔电话公司发展起来的,后来演变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垄断电讯业并称雄于世。

当这个家族庆祝贝尔发明电话100周年的时候,它已经拥有资产一千五百多亿美元,雇员一百多万,附属于它的下设子公司达两百余家,平均每天传送电话六亿多次,拥有电话和电缆长达10亿英里。像这样实力雄厚的庞大家族,不但在美国,即使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的。贝尔家族之所以一度称雄于世,一是由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垄断是得到官方认可和保护的,二是这个家族既处于垄断的地位,又凭着垄断地位建立了自己的独立产销体系,不受市场竞争的压力,因而它的利润是有保障的。然而,正是由于它没有外来的竞争压力,靠垄断得来的利润开始慢慢地腐蚀了这个家族。

公司的管理人员逐渐染上了垄断公司内部几乎是无法克服的惰性,不求创新,唯上是从。由于公司的垄断和利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保障,管理者们不是靠改善经营来获得利润和促进企业进步的,而只是满足于靠官方的保护和已有的垄断地位来排挤竞争对手,同时,这一切又极大地压抑了公司内部本来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