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实战(3)

城市中国 作者:王志纲


对此,有着20年新华社记者和策划人经历的王志纲强调:

一、所谓城市的发展战略,就是要解决城市的魂是什么的问题,工作室就是为城市的发展找魂的。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方法论和特色,不能按专家的套路走,必须颠覆传统研究的游戏规则,用辩证、动态、发散的思维方式取代封闭、静态、线形的思维方式。

二、与政府跳“双人舞”是一门政治经济学。

以往与企业合作是做加法,要走100步,与政府的合作恰恰相反,是站在高点上做减法,只要3步。前者是空手夺枪,然后呼风唤雨地做市场;政府要的是纲举目张,大的方向和思路明确之后,政令一下,山摇地动,与给企业当顾问不可同日而语。总之,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城市经营的问题不计其数,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研究中做到“眉清目秀”的同时,一定要高屋建瓴,宜粗不宜细。也许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只是几千字,但一定要敢于突破。

事实上,由于时间短、任务重,工作室能给成都政府做的,不可能是一次面面俱到的专家式的研究,也无意于具体细节上的完美。其真正的价值或许在于,告诉人们在扑朔迷离的动态环境中,在千头万绪的城市经营中,如何化繁为简抓住经营城市的主要矛盾,并以此顺瓜摸藤,为城市的发展战略制定出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和思路。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涉及大成都方方面面的命题,在仅仅30天的研究与策划过程中,工作室究竟是如何下刀的呢?“ 3+1”格局下的成都无疑,策划大成都是工作室成立10年来接触的最大、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项目。

为了打好这历史性的一役,2003年6月22日,即工作室接受委托的第三天,迅速调集北京、广州、上海各地的精兵强将,在深圳总部召开战前动员会,迎接这次非同寻常的挑战。

动员会后的第二天,由各地骨干人员组成的策划工作营,分头奔赴成都,驻扎在成都老城区宽巷子的一座花木阴翳、有着浓郁川西民居风格的庭院式招待所中,开始了一场三天三夜的头脑风暴。与此同时,成都政府方面的配合也有板有眼地迅速展开。6月23日,成都市政府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工作会议,要求在3天之内准备好工作室所需的所有资料。

6月24日— 6月27日,工作室兵分几路,高强度、高频率地走访了成都市政策研究室、宣传部、计划委员会、建设委员会、规划局、房管局、旅游局、文化局、教育局、卫生局、贸易局和粮食局的负责人,并且与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华西医科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及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碰撞、交流,收集了大量有关成都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会议会展、城市规划、旧城改造、信息技术、金融物流、制造工业、交通建设、电子通信等达数百万字的资料。

接下来,三天三夜的交流碰撞,三天三夜的大胆想象、小心求证,头脑风暴围绕着一系列问题展开:00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成都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西部开发的浪潮中,大成都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成都如何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成都的城市经营能否另辟蹊径,走出一条个性化之路?成都与西部兄弟城市是竞争还是竞合?休闲产业能否为未来大成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3天之后,大成都发展与经营战略的研究方向和策划重点渐趋明朗,一个高屋建瓴、不与人同的方案初露端倪。可以说,用什么样的眼光和视野看待成都,抑或是如何定位成都,是寻找城市战略突破口的关键所在。成都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定位?王志纲认为,这个定位不仅是给成都人自己看的,更是给中国人看的;不仅是给今天看的,更是给明天看的;不仅是功能性的,更是包容性的。城市定位看似容易,做起来实难。成都人谈起成都,多少有几分自恋情结,但无可厚非的是,谁不说俺家乡好,何况自古就是物阜民安的天府之国、乐土之邦;成都的官员谈起自己的城市,虽然更理性、更全面,但也多是就四川谈成都,眼界还不够开阔;而专家和广告人对成都也都有自己的定位,像什么“多彩之都”、“美食之都”、“成功之都”,可谓五花八门。

欲策划成都,必先了解中国城市经济格局。工作室首先从中国城市格局的坐标上来定位成都:“中国经济开始张弓搭箭。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已经形成了三大城市经济圈——京津唐城市圈、‘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这三大城市圈,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起步最早、发展最成熟、最具规模化的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担负起中国城市化领头羊的角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