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下)(12)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作者:张雄文


建国以后,为永久性纪念淮海战役,当年的战场上相继建起了多处纪念场所。1959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在徐州兴建淮海战役纪念馆和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并于1965年11月6日建成开放。毛泽东早在1964年即题写了烈士纪念塔塔名。此前,在江苏邳县碾庄兴建了“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革命烈士纪念塔”,刘少奇题写了塔名。1975年9月27日,在河南永城县陈官庄,建成了“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烈士纪念碑”,周恩来为纪念碑正面题写了“淮海英雄永垂千古”的大字。这三处纪念场所均是当年粟裕代司令员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战斗过的战场。

而在当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直接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的战场双堆集,则没有相关纪念建筑。为此,粟裕于1978年6月19日与安徽省委副秘书长谈话时指出:“淮海战役在双堆集好像没有纪念馆,是否要搞个纪念馆,请省里考虑。南京军区曾编写了《淮海大战》的话剧,没有提二野(中野),我批评了他们,不写二野是不对的,也未看他们的戏。双堆集是二野打的,打得很艰苦,三野(华野)派了一个特纵、4个步兵纵队去支援,但主要是二野消灭的黄维集团。”粟裕作为“履行了淮海战役主要指挥之责”的战役指挥员,没有在淮海战役纪念场所的显赫处留下任何“墨宝”,又因1958年遭错误批判,一直未能正式平反,一般人对其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是不够了解的。但他却为双堆集没有纪念场所而提出特别的建议,显示了他一贯隐功谦逊、与人为善的高风亮节。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安徽濉溪县双堆集,耸立起了一座崭新的“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当年的中原野战军政委邓小平,不仅庄重地题写了塔名,而且特别为纪念塔题词:“为夺取这一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将永垂不朽!”

第二个原因是粟裕在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中,所居职务以及后来的军衔不是最高的。1955年9月,粟裕仅被授衔大将。在官本位思想十分浓厚的中国社会,客观上存在谁职衔显赫则作用更大的观念,考究淮海战役的来龙去脉时,很少有人认真去追索粟裕真实的历史。即便是最简单的办法:对比翻阅与淮海战役有关人等公开出版的军事文集,也很少有人去做。

第三个原因是粟裕建国不久即遭到错误的批判,并长期未能平反。1958年5月,粟裕被扣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帽子并被限制接触军队,在他所有战功遭贬低、转移、磨灭、淡化的时候,淮海战役也几乎与他没有关系了。

第四个原因是粟裕“文革”以后遇到了新的阻力。为了总结战争指挥的经验,粟裕晚年坚持撰写战争回忆录的工作。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以后,粟裕认为有了良好的撰写环境和条件,可以将一生的重大战役筹划、指挥过程写下来供后人借鉴了,他还欣慰地说:“写回忆录的事,现在不急了”,但很快又遇到新的极大阻力。面对粟裕必然写到淮海战役的现实,有位高级别领导人曾说:“有人写回忆录,我从来不写。”因此,1981年春,有的人干脆说粟裕不必再搞回忆录的事。军事科学院指派来帮助整理回忆录的同志也陆续被抽了回去。但粟裕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了下去,终于完成了近40万字的《粟裕战争回忆录》。基于某种历史与现实的考虑,粟裕在回顾了自己筹划、指挥黄桥战役、苏中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等重大战役后,还是将自己在解放战争的战役指挥中三个最紧张的战役之一——淮海战役一章空缺,给后人留下巨大的遗憾和深深的思考。只是在粟裕辞世5周年后的1989年,他的夫人楚青才将粟裕曾经即席回答别人有关淮海战役的一些提问,整理为《粟裕谈淮海战役》,发表在《党的文献》第6期上。

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正如陈丕显所说:“历史是无情的,她会很快忘却一些人;更会严肃地批评一些人。同时,历史又是多情的,也会永远地记住一些人,我们的粟裕同志,是人民用金子铸入史册的人,是人民永远记住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