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员人选(1)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作者:张雄文


一、杜鲁门悍然出兵朝鲜。中国主要战略方向由东南转到东北。毛泽东再次点将粟裕。

1949年6月至1950年6月,被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授予攻台作战的指挥重任,同时主持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实际工作的副司令员粟裕,在整整一年间,将主要精力放在准备攻打台湾以及解放沿海岛屿,剪除台湾外翼上。正当他率领三野全部及其他野战军四个军共16个军近65万人,积极准备发起“国内战争中最重要和最后的一次战役”①的时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突然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其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协防台湾。同一天,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部分联合国成员国随从美军出兵朝鲜的决议。远东美军司令麦克阿瑟还在7月14日与蒋介石签订了台湾“保卫协定”。

面对美国直接干涉中国内战的行动,毛泽东于6月28日发出号召,提出:“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周恩来也于同日呼吁:“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和自由的人类,尤其是东方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奋起,制止美国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新侵略。”②显示了中国政府毫不畏惧头号军事强国的决心。随后,全国开展了“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

美国出兵朝鲜与台湾,使中国东北和东南两个方向都受到严重的军事威胁,中国所面临的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东北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战略地位更为重要。中共中央冷静地分析了新形势,认为朝鲜战局已趋复杂化,美国很可能继续扩大战争,甚至攻击中国东北地区。因此,中共中央领导人审时度势,决定推迟解放台湾的时间,将主要战略方向由东南转到东北。

7月7日,受毛泽东的委托,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国防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国防问题。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军委铁道部部长藤代远、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炮兵副司令员苏进等参加会议。周恩来首先传达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形势的估计和成立东北边防军加强边防,必要时出国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的决定。并且说明一旦边防军参战,“改穿志愿军服装,使用志愿军旗帜”。③然后提出了东北边防军所辖部队、人数、指挥机构等方面的安排,并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会议对这些做了初步的决议后于当天报毛泽东,毛泽东在当日24时批示:“本日会议决议事项同意,请即按此执行。”④中央军委随即开始着手实施各事项。

7月10日,在增加了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军区第三政治委员谭政、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军区参谋长赵尔陆、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贺晋年、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军区炮兵司令部司令员万毅等四位与会人员后,周恩来再次召开保卫国防问题会议,对第一次会议的决议内容略加修改,其中除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外,又增设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⑤同一天,周恩来致电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通报了会议的部分内容:“为加强东北边防准备,军委已决定13兵团及42军与炮兵第1、2、8三个师等调至东北本溪至安东、通化至辑安线集结待命。”⑥

7月13日,周恩来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的正式稿上呈毛泽东,并附信说:“此决定系根据两次会议商定写成的。第一次会议草成之决定,业经主席批准,着手实施,嗣谭政、赵尔陆、贺晋年、万毅四同志来到开第二次会议,略加修改,遂成此稿。现缮好送阅,请主席再次批准,交总参谋部作为各项实施之根据。”⑦毛泽东批示:“同意,照此实行。”⑧这一天,中央军委正式颁布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确定:

(一)抽调第13兵团(第38军、39军、40军),第42军,炮兵第1师、2师、8师和一定数量的高射炮兵、工兵、战车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这些部队最迟于8月5日前抵达指定地点,完成集结。

(二)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

(三)以15兵团领导机关为基础组成13兵团领导机关,以邓华为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沛然(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

新中国建国时期的粟裕。组建东北边防军,在东北边境地区预先集结部队,是中共中央与军委在战略上的明智之举,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争取了军事上的主动权。从《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可以看出,东北边防军司令部机关和13兵团的兵团机关同时建立,明显是两级机构。东北边防军是应朝鲜战争而预先筹划组建的战略方面军,与一般性质的边防部队截然不同,其部队的组成是从全国其他野战军中抽调而来的。13兵团抵达东北后,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仅是其所属的一部而已。与其同时第一批编入边防军序列的其他部队还有:第四野战军42军,炮兵第1师、2师、8师和一定数量的高射炮兵、工兵、战车部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