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节:亚洲的宗教及相关文化(11)

亚洲史 作者:(美)罗兹·墨菲


虽然不设教士职务,但精通《古兰经》及其注解的男人(绝不会是女人)被承认为毛拉,人们往往向他们请求忠告或指导。在整个赖买丹月期间①,虔信的信徒每日从黎明到黄昏必须禁食,甚至要避免喝水。在他们的一生中,还必须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和麦地那朝觐。赌博、放贷、收取利息、一切酒精饮料以及吃猪肉,都被禁止,不过允许占有奴隶和一夫多妻。妇女的地位显然低下,她们可被丈夫随意遗弃,她们必须在闺房(她们实际上基本被限制在这里)之外遮住身体和面部,她们必须在一切事情上服从父亲、兄弟和丈夫。虽然伊斯兰教的基本教旨同其他宗教一样是仁慈、和平和博爱,但《古兰经》却赞许针对非信教者的“圣战”,认可杀死异教徒。进行圣战的手段有四:心、舌、手,当这些手段全无效时,则用剑。

穆罕默德于公元632年死去,其后的一个世纪内,伊斯兰教势力席卷整个北非和中东。北非伊斯兰教摩尔人征服了西班牙,并向法国进军,但在732年的图尔战役中最终被逐回。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阿拉伯人及其归附者完成了对中东的征服,并用战争和改宗的双重手段,经波斯和阿富汗直逼季风亚洲前沿。在这场旋风般的扩张过程中,中亚的突厥人改信了这一宗教,并随之进行了他们自己的征服和圣战。从10世纪开始,突厥人和他们的阿富汗同盟者将伊斯兰教带入印度,虽然这些入侵者一直只占印度人口的极少数,但他们用武力争取了一些皈依者。其他人的皈依是因为他们觉得,伊斯兰教强调所有人(妇女除外)在真主面前一律平等,是可用来取代东亚社会特有的族群等级制度的一个颇为吸引人的选择。

长期与亚洲进行海上贸易的阿拉伯商人也促进了伊斯兰教传入马来亚和东南亚各岛国,但这个漫长过程更为重要的进一步发展,则是皈依伊斯兰教的印度商人所促成,因为他们在与东南亚的贸易中所起作用更大也更久远。大陆东南亚国家则仍然保留着对上座部佛教的信仰(越南北部信仰儒教),但马来半岛除外,它与东南亚诸岛国的联系更为紧密。在中国,伊斯兰教只在西北和西南边远地区赢得了相当多信徒。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穆斯林总数也达到数百万人,但仍只占中国总人口的极小部分,而且大多数终于发现最好还是改变一些伊斯兰教教规,包括每天五次祷告、朝觐、严格遵守赖买丹月规则以及饮食禁忌。他们的大多数与汉族妇女通婚,他们的后代除不吃猪肉外也几乎与汉人无法区别。大多数中国人坚持对前面介绍过的儒教和道教的信仰,继续拒绝任何神学宗教,尤其是起源于外国的,如伊斯兰教、佛教和基督教。(公元9世纪后,佛教已基本上被上层阶级所抛弃,见第8章。)

伊斯兰教的一个神秘主义派别——苏非派,于8和9世纪在巴格达首先发展起来,后来在穆斯林世界流传。苏非派认为,人只能通过默想和祈祷及断绝与社会的联系,像印度教萨图那样生活,才可获得超度。苏非派教徒学习《古兰经》,遵循其他一些心灵修养,但他们主要从通过默想来理解纯粹真理的个人努力中获得心灵启示。他们的目的是要与真主亲密沟通和一睹真主的创造情景。“苏非”这个名称来源于皈依者穿的白色羊毛斗篷,与基督教修士长袍十分相似。苏非派在印度的流行特别顺利,因为那里的神秘主义、对物质世界的否定和冥思默想等老传统提供了合适土壤。印度巴纳拉斯的穆斯林盲诗人迦比尔(1440~1518年)是一个苏非派教徒,在他的感召下,数千人起而仿效他的榜样。印度莫卧儿王朝的阿克巴皇帝(1542~1605年)也成了苏非派教徒。苏非派的教旨不带宗派性,除伊斯兰教外,它对其他宗教的很多教徒也有吸引力。苏非派基本上没有教义,但是,特别是在印度,建立了许多苏菲派组织,有正式入教仪式,且有信徒和心灵指导者的等级结构。苏非派教徒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学者、政治家、教师和云游圣人,等等。他们寻求对于神界现实的直接可感经验,并祈求神的恩典。随着伊斯兰教传入并在南亚和东南亚流行,苏非派在一些方面充当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纽带,使伊斯兰教的要求和《古兰经》训谕适应各种不同文化环境。有些苏非派信徒死后被尊为圣人,他们的坟墓也成了朝觐之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