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师不会告诉我们的秘密(12)

老师绝对不会告诉你的50个秘密 作者:黄和敏


 学习必须主动

苏联的一个教育家说:“家长和教师通常都犯的错误是,他们不了解学习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所特有的规律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的状态。”

如果把主动学习分成五个阶段,那么第一阶段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好奇心,第二阶段是培养自信心,第三阶段是培养学习兴趣,第四阶段是培养学习能力,第五阶段才是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先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有自信心;只有有了自信心,才能培养出学习兴趣;只有培养出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出学习能力;只有有了学习能力,才能学到知识和技能。就像高尔基所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要想学习达到理想的状态,就必须激发自己主动学习的欲望,而不是被人逼迫着去学习。哲学家尼采,用动物来比喻人的精神状态,他说:

“90% 的人就像沙漠里的骆驼,骆驼在那么严酷的条件下,它自己并不想向前走,它被驼人打着、拽着向前走,它的心理状态是被动的。”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在学习上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对自己感兴趣的、自己喜欢的那一门或者几门学科,自己总愿意主动去学,并且也会学得很好;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就算老师逼着去学,效果也是很糟糕的。

所以说,在学习上,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学习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要提高学习效率,单靠延长学习时间,搞“题海战术”,不是好办法。只有激发学习动机,才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古代学者所强调的“立志”,就是这个意思。

学习动机是非常复杂的,其分类也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在外部条件(如分数、竞赛、父母的奖励等)的影响和要求下产生的,这种动机不持久。内部动机是由内部条件(如求知欲、兴趣、爱好等)转化而来的,它的“内驱力”较大,比较持久。这两种动机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掌握这种转化规律,以便把自己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从而更有效地去学习。

那么,在学习中,我们应当怎样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呢?

.明确学习的目的,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意义。

.发展强烈的求知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点燃对学习的热情,把学习看做是一件快乐的事。

.对学习及其结果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肯定优点激励上进,看到缺点坚决克服。

温家宝总理说:“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所以,我们只有热爱学习,热爱读书,前途才可能一片光明。  

课本是重要的参考书

刘园是初三实验班的数学尖子,她说自己在学好数学的过程中还走了一些弯路。

“刚开始时,我也跟其他同学一样,觉得课本枯燥无味,每一章的开始都是一些原理,老师再讲一两个例子,然后就做课后练习。课本上就那么点东西,看来看去思路都受限制,所以就去做一些难题、偏题,结果一考试才发现出了问题,难题是做出来了,简单的反而丢了很多分,真是得不偿失。后来,我一总结才发现,考试时分量最重的往往是最基础的,而这些恰恰都是课本上的。所以,从那以后,课本就成了我最好的参考书,我的成绩也越来越好了。”

课本是学习新知识的依据与参考,但是,它不是唯一的。相信没有哪个同学能做到一本参考书不买,也不会有几个老师建议同学们除了课本不要再涉及其他参考书。就算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课本上,又拿什么来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呢?难道真就靠课本上的那几道练习题吗?老师发给我们的测试卷、在黑板上出的测试题,难道不是我们学习的参考吗?

所以,我们不能片面地评价课本与参考书谁轻谁重,关键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掌握好一个分配的比例。也就是说课本是参考书的依据,参考书为掌握课本知识做检验。

我们首先应明确一点:高难度知识是不会离开书本的,所有的知识也都是书上的。所以,一定要以课本为主,把课本上的知识吃透,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参考,如此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不过,只是课本上的那点知识要让我们翻来覆去地学,确实有一点为难,会让我们厌烦。那我们为什么不试试为课本注入新鲜血液呢?

比如把课外习题中一些经典的、有代表性的题目抄在课本的空白处,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课本知识,用课外习题对自己进行检验。如此一来,我们既做到了学习与检验兼顾,又会让学习变得快乐起来。

适当地做一些历年的考试题,不但有利于检验我们的学习情况,还能为我们提供一些考试信息:比如对考试时间的把握,考题的大致类型等。这些都会让我们找到复习的方向。

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想学得好,除了自己努力掌握好课本知识外,也得学会找些好帮手,参考书就是很有用的一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