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文化的特征(二)
——从唐式到日本式
净土信仰不是自中国输入的佛教,而是从日本社会产生的,是从唐式舶来文化过渡到日本式文化的反映。这种过渡从“本地垂迹说”(神佛教义合一)中也可看出。该说认为,日本的诸神就是佛即“本地”(绝对存在和本质)将其行迹垂临日本(以佛的形态出现的)的现象。奈良时代就曾有过神接受了佛的功德并获得威力这样的思想与信仰。到了平安初期,又转化成为神由于领悟了佛法而成为“菩萨”(成佛前阶段),并产生了将八幡神称为八幡大菩萨的说法。进一步到平安中期,又发展到神就是佛的化身,神、佛在本源上是同一体的程度。在这方面注入了日本固有的神的信仰,结果就削弱了佛教本身的作用,同时也使佛教具有了日本的特色。
从唐式文化向日本式文化的过渡,在文学方面表现得最突出。迄至9世纪中期为止,继续前一个时代盛行做汉诗与汉文,其后,在贵族社会里汉文学知识的丰富程度成了测量他们教养的尺度。但如不单是从文学史而是从整个日本历史来看,平安贵族社会(包括僧侣)所做的最大的贡献,就是更进一步地飞跃地发展了“万叶假名”,创造了由简化草书汉字而成的“平假名”,与取楷书汉字偏旁而成的“片假名”,显然,9世纪中期时,“片假名”已经完成了。其实,平假名可能也已完成,只是根据原汉字的不同,也有几种字体。
朝鲜人是把中国文化传入日本的老师。他们在15世纪创造了本民族的标音文字“谚文”。与古代日本一样,也强烈地受到了唐帝国的影响。随后,满洲契丹族乘唐朝衰落终于建设起强大的辽王朝。他们也是在10世纪前期创造了文字的。日本之创造“假名”文字比他们任何一个都早。在当时的中国周围的各民族中,西北边境的维吾尔族是最早有民族文字的(最迟在8世纪)。由于他们的文化不属于古代中国文化领域,所以,可以说,古代中国文化领域中,日本人是最早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日本社会拥有未被其他民族侵略过的地理条件,做到了文化的连续和积累。
在平安朝,假名文字并不是有教养的贵族所必用的。他们不仅在公文中,就是在私人日记中,也是以汉文或以汉文文体为基础,用汉字写作。但作为日本人来说,不言不喻,能将日语如实书写表达出来的文字是最为珍贵的。特别是写作日本诗歌供其他人阅读时,没有能胜过假名文字的。另外,互赠诗歌又是当时贵族之间恋爱所不可缺少的。因而,假名文字就越来越挺拔有力。“和歌”(日本式诗歌)普及了,日本文体也发达了。从9世纪后半期到10世纪,和歌较之汉诗与汉文更受到贵族社会的欢迎。结果,公元905年,奉醍醐天皇之命,由纪贯之(公元?—公元946年)等选编了《古今和歌集》。
在散文方面,从这时起,日本文体就汇成了文学界的主流。以在原业平(公元825—880年)的诗歌为核心,把该诗前后发生的事件以及诗所反映出的情节故事系统化了的《伊势物语》与出自群众口头讲述的传奇文学《竹取物语》,也在《古今和歌集》问世前后,由无名作家创作出来了。这就是“物语”文学体裁的创始。另外,纪贯之从其“国守”任所土佐回京城时,假托女作者以假名文字和日本文体创作了《土佐日记》。日本文的优美及丰富的表现力在这里是淋漓尽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