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学熙之巨擘善舞(3)

大商传奇 作者:胡冰


 

挖 煤

1902年11月,张翼私自盗卖开平煤矿的内幕终于曝光,这不仅惹得舆论大哗,也让袁世凯极为震怒。毕竟,这种事发生在眼皮子底下,而自己却被蒙在鼓里,让这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脸面往哪搁呢?因此,袁大帅连上三道奏表弹劾张翼。

一天,袁世凯召见周学熙。一进屋,袁便将一份邸报扔到他面前,并充满嘲讽地说:“你看看贵亲家大人办的好差事吧!”

张翼的事周学熙早已心知肚明,只是碍于情面没有揭发而已。火气过后,袁世凯又安抚了小周几句,请他理解自己的心情,接着两人便开始商量如何收复开平煤矿。

由于和慈禧太后是拐弯亲戚,张翼实际上没受什么追究,清政府只是让他到英国打官司追回煤矿主权。这种被收买的败类,哪里能讨回英国人已到嘴的肥肉;而清政府早被洋人打趴下了,哪里敢得罪英国。折腾了几年,除了花掉清廷几十万大洋,闹出国际笑话外,张翼一无所获。

眼看开平矿权回收无望,张翼也逍遥法外,袁世凯咽不下这口气,就授命周学熙在开平盆地另开一个滦州煤矿,与开平煤矿公开竞争,争取以滦收开。于是,近代经济史上著名的“开滦争夺战”就此拉开帷幕。

1908年,滦州煤矿陈家岭附矿首先出煤,当年产煤12 648吨。1909年滦矿产量达到231 731吨,开始在天津市场上与开平煤矿争夺市场,引起开平煤矿的极大恐慌和愤恨。开平煤矿天津销售部主任紧急向上司呼吁:“滦州煤矿这种竞争,影响到一向是我们最赚钱的市场,我们不能放任不管!” 自此,开平公司对滦州煤矿展开了疯狂围剿。

外资公司打压中国本土公司主要有3招:逼政府出面施压,收买汉奸捣乱,靠资金、技术优势挤压。这次开滦之战,英国人也不例外。

首先,英国人收买、利用因盗卖开平煤矿而被袁参掉开平督办之职的张翼,想让张翼出来说话,使英国人占据开平矿务局合法化。但周学熙不买张翼的账,这对儿女亲家就此结怨。见张翼说话没用,英外交部就亲自出面,以滦矿侵占了开平矿界、影响开平煤矿权益为由向中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要求将滦矿停下来。在周学熙义正词严的申辩下,继任的直隶总督陈夔龙断然拒绝了英公使的抗议。 

眼看威胁不成,英国商人施出了最后一招——凭借着本国财团的大力支持,挑起一场煤价大战。1911年年初的天津,几乎成了开平、滦州两大煤矿激烈较量的战场。

开平煤矿动用了资本主义市场中惯用的高压、封锁、收买、联合和大幅度降价倾销等种种手段,把每吨煤的价格降低了几乎一半,而且还根据销量附赠礼品,企图以此挤垮滦州煤矿。

滦州煤矿被迫降价销售,所售之煤的价格大大低于成本,双方均损失惨重。但是,开平煤矿具有完整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又有骗占到手的沿海港口及铁路优惠;而滦州煤矿的煤产量不及开平煤矿的三分之一,成本也高出许多。

开平煤矿可以用长江中下游地区煤炭市场的销煤盈利来弥补天津市场上的损失,而滦州煤矿却只能在矿区周围销售,在天津市场上的损失无法弥补;开平煤矿有强大的国际资本作为后援,而滦州煤矿急需的资金却无从补充。

双方厮杀之中,滦州煤矿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周学熙到处活动,希望能从有关方面借贷到一笔资金来。在英国人的威胁下,国内无一家银行愿为此而冒风险,向外国银行借贷也遭到拒绝。

在强大的压力下,软弱的清政府首先屈服了,外务部致函直隶总督:“英公使意斩词绝,势难任其决裂,转饬从速中止(竞争),免滋事端。”满腔义愤的陈夔龙辞官而去,孤立无援的周学熙处境更加艰难。

经过了近一年的价格大战后,开滦双方两败俱伤,于是英国商人改变了策略,开始大肆鼓吹“开滦合作”。而滦州煤矿的一些股东,也因为公司亏损、无利可图,转而赞成合作。难怪很多人说,“商人眼里只有利益,没有祖国”。

就在此时,辛亥革命爆发,北方港口各国军舰拉响警笛,11年前庚子事变的凶险景象似乎重现。眼看战乱将至,滦州煤矿的股东们生怕开平煤矿被骗夺的悲剧重演,匆匆同意合并。

1911年11月,开平、滦州达成协议,同意合并成中英开滦矿务有限公司,股权对等平分,利润则由开平得六成,滦州得四成,管理权由英方把持。不久,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被任命为开滦矿务总局督办。从此,收回开平矿权的问题再没有人去谈论了。

收回开平煤矿始终是周学熙的一大心愿,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却始终未能实现,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憾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