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张弼士之沧浪酒魂(3)

大商传奇 作者:胡冰


 

上 书

富而思贵,乃人之常情。

难得的是,张弼士不愿意在异国做官。19世纪90年代初,张弼士已经在南洋富甲一方。英国、荷兰属南洋殖民当局看中他的影响力,曾多次要给他封官赐爵,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吾生为华人,当为中华民族效力。”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年下南洋,只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衣锦还乡,实业报国,才是他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衣锦还乡,这是当时很多侨商最大的心愿,也是他们致富的最大动力。

张弼士在南洋发家后,老家的亲人当然是苦尽甘来,更有无数乡亲南下去投奔他。那时候,张老板已经成为当地青年的偶像,有心人将他的事迹编进山歌,传遍四里八乡。其中一首山歌这样唱道:“莫笑唐山小毛虫,飘到南洋长成龙。看牛阿哥过番去,摇身一变大富翁。”

更深层意义而言,这不仅仅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也是商业利益所在。当时的南洋,对于张氏商业帝国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腾挪空间。只有在辽阔的中国,这只已经翱翔九天的商业雄鹰,才能找到最广阔的天地。只有在祖国的土地上建功立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他包括光宗耀祖在内的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

而此时的清朝政府,经过多年的内忧外患之后,国库空虚,治国无方,基本上处于病急乱投医阶段。对于下南洋的众生,清廷以往是死活不过问的,随着华侨财富与影响快速地增长,一向高傲的清廷终于开始正视这些国外子民。

1893年春,清政府驻英公使龚照瑗奉命考察欧美富国之道,途经新加坡。那时,张弼士已经在南洋营建了他的庞大的企业帝国,清朝政府也多次跟他接洽,有意要他为祖国作贡献。

龚照瑗到达新加坡后,张弼士给予热情的接待。在接风宴会上,龚照瑗询问张弼士的发财之道。张弼士不假思索地回答:“吾于荷属,则法李克,务尽地利;吾于英属,则法白圭,乐观事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征贵贩贱,操奇致赢,力行则勤,择人任时,能发能收。亦如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若智不足以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终不足以学斯术。吾服膺斯言,本此为务,遂至饶裕,非有异术新法也。”

龚照瑗听完这番理论,啧啧称赞。他拉着张弼士的手,诚挚地说:“君并非商界中人,而是天下奇才,现中国贫弱,归救祖国如何?” 

张弼士早存“实业兴邦”的夙愿,当即欣喜答道:“怀此志向已很久了,愿君指点!”

见张老板欣然同意,龚照瑗一点不敢懈怠,马上致函李鸿章,推荐张弼士为槟榔屿首任领事,获准。不久,清政府又升任他为新加坡总领事。从此,他开始奔走于中国与南洋之间。

30年的开拓,不但让张弼士富甲一方,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而且形成了以他与张煜南、张耀轩兄弟为核心的商业同盟。这一切让张弼士不仅在当地华人华侨间出类拔萃,还让他更敢于直视欧美人的傲慢与挑衅。

1898年的一天,张弼士携一位洋姨太太从新加坡赴中国香港,他们打算搭乘德国一家轮船。出乎意料的是,这家德籍轮船的头等舱船票只售给他的洋姨太太和德籍家庭医生,张弼士和侍从由于是华人,只能坐统舱。张弼士当时勃然大怒,把侍从买来的船票撕得粉碎,抛向大海,怒吼道:“岂有此理,华人不能坐头等舱,简直欺人太甚!”

这类事在那个年代司空见惯。遭受此等待遇的不止张弼士一人,可谓千千万万的华人。企业家中类似的还有卢作孚、陈光甫等,正是外国人这等民族歧视的偏见与规定,激起他们的创业激情,从而产生了民生航运、中国旅行社这样影响巨大的著名民族企业。

卢作孚、陈光甫受歧视时,尚未发迹,只能将愤恨暂时藏在心中;而此时的张弼士,早已功成名就,哪里肯吃这个亏!为给华人争气,张老板决定立即创办自己的轮船公司。《清稗类钞》有这样的记载:“张乃登广告于西文各报,招聘船员,购置商舰,往来新加坡与中国香港之间,专载华人华货,价照德公司减半,盖誓毁家以与德公司竞也。”

这场价格战令德国这家轮船公司损失惨重,其经理赶忙托人向张弼士道歉求情。张弼士直言,必须改掉不准华人乘坐头等舱的陋习方可罢战。为避免破产,德国佬只有被迫答应。

这场商战只是张弼士一生事业中的一个小插曲,此时此刻的张老板,更多的心思还是在如何实业报国上。

自1893年应诏归国后,张弼士受到光绪帝的召见。趁此机会,他多次上书朝廷,建议振兴商务。归纳起来,张的建议主要包括三个核心思想:一是设商部,二是开特区,三是引外资。

1903年,在奏札中,他向光绪皇帝直言:“现时库款支绌,财力困微,其能筹集巨资,承办一切者,唯仰赖于商,农、工、路、矿诸政必须归并商部一部,否则事权不一,亦非商战之利。”

清廷君臣认为张弼士的建议有道理,于是光绪皇帝于当年9月下诏成立商部,钦命载振为商部尚书,钦命张弼士为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这个事件影响颇大,创刊于1904年的《东方杂志》评论说:“实业之有政策,以设商部始。”

 1904年10月,张弼士获光绪皇帝第三次召见,他又上陈奏札,提出发展商务的12条建议。在奏折中,他建议动员海外侨民回乡投资:“动之以祖宗庐墓之思,韵之以衣锦还乡之乐。”在策略上,他提出:“凑集华资,认真提倡,选择要地,筑路一段,开矿一区。”就是将华资用在最迫切的筑路、开矿上,以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这样的见识,在张弼士的商业实践中,其实算是常识。最能开人眼界的,还是他建议在闽粤两地开设特区。

张弼士在奏折中说,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有所侧重,首先要以沿海地区作为开放的窗口,“外埠华商,籍隶闽、粤者,十人而九,其拥厚资善经营者,指不胜屈”,所以“振兴商务,尤非自闽广等省入手不可”。

光绪皇帝当时正急于改革,他认为,国外华商能在短时间内发达起来,除了聪明才智之外,主要是他们的理念正确。因此,清廷很快采纳了张弼士的建议,先后颁发《奖励华商公司章程》《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以种种优惠政策吸引国外华商投资。

为借张弼士的国外影响力,清廷还任命他为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兼槟榔屿管学大臣。据当时记载,返回南洋后的张弼士,每到一处,“悬灯结彩,高挂龙旗,行者塞途,马车轰轰。观者如堵,极一时之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