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张弼士之沧浪酒魂(4)

大商传奇 作者:胡冰


 

买 路

1892年,中国发生了很多事,但能被载入史册的不多。一百多年后,2000年的中华世纪大典,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这一年能被铭刻的只有四件大事,其中有一件就是张弼士做的。关于这件事,铭文是这样写的:“1892年,壬辰,清德宗光绪十八年……华侨张弼士在山东烟台创办张裕葡萄酒酿酒公司。”张弼士答道。

创办张裕,是张弼士一生最大的成就,也是他回国投资创办的企业中最成功的一家。而张老板的创业动机竟然来自一个道听途说的故事。

1871年的一天,巴城,在商界已鼎鼎有名的张弼士受荷兰籍总督亨利邀请,去参加法国领事馆的一个酒会。会上,张弼士对法国葡萄酒赞不绝口。看到他对葡萄酒如此感兴趣,法国领事就向他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位法国领事是英法联军的一员。当英法联军占领烟台后,他们发现烟台的山中有大片的野生葡萄,于是士兵们便用随身携带的小型制酒机,用野生葡萄酿出了葡萄酒。而这些酒的味道,堪比法国本土的名牌葡萄酒,给这些期望对酒当歌的英法士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那个法国领事酒酣耳热之际顺口说出的一段往事,却让张弼士牢牢记在心里。要知道,张弼士在南洋的第一桶金就是来自洋酒销售,更不要提客家人喜欢酿酒喝酒的悠久传统。

20年后的1891年,张弼士应时任登莱青兵备道(辖登州、莱州、青州三府,道台衙门设于烟台)兼东海关监督的盛宣怀的邀请,到烟台考察。对于盛宣怀来说,把张弼士请回来,当然是想借此完成国外招商引资的任务,让他到烟台去开矿、建铁路。

按官场规矩,张弼士到迎宾馆住下来后,盛道台自然要先招待他吃喝玩乐一番,然后便带他参观港口,参观这个参观那个,以激发他的投资热情。但张老板这次回来,最大的兴趣还是在葡萄酒上,对修路、开矿他也不是不可以干,就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借此机会,张弼士对烟台的风土人情进行了全面考察,他发现此地靠山面海,气候湿润,土质肥美,确是种植葡萄的好地方,可以酿造出优质葡萄酒。

考察一番后,盛道台询问张老板的投资意向。沉吟一阵后,张弼士问:“我可不可以在这里种葡萄?”盛宣怀当时就愣了,这根本不在计划之中嘛,怎么回事?张弼士重复并解释理由后,盛宣怀说:“我可以给你1 000亩荒山种葡萄,但你种葡萄干吗?”“我想酿葡萄酒。”

盛宣怀琢磨,反正酿酒也是办实业,只要是在我的地盘上就算我的业绩。因此,他爽快地同意了,并答应提供像修路开矿一样的优惠政策。末了,盛道台又问:“那你打算给这个葡萄酒厂取个什么名字呢?”“张裕!”张弼士是脱口而出。

其实,这个名字张老板已经琢磨很久。既然决定办酒厂,就要起个好名字,名不正则言不顺嘛!张裕公司的创办,在中国葡萄酒产业史上属于破天荒,而且,这还是张弼士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企业,犹如娇女上轿,新妇生子,怎么也得起个好名字!

创始人既然姓张,公司挂块“张记”牌子本是顺理成章的事,用不着格外在意。然而有意思的是,翻遍张弼士的生平年谱和所办企业名录,大小二十几个企业,裕和、裕兴、裕昌、裕益——“裕”字比比皆是,唯独找不出第二个“张”字,奇哉! 

办酒厂,钱不是问题,张老板有的是钱。但问题是执照难办,因为这涉及公司采用什么章程,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还是商人合股?这些在当时流行的办厂方式,张弼士一概不用,他要独资独办。

至于其中原因,张弼士在一次与李鸿章的对话中说得很清楚:“政府要办,须先设办公机关,派人采购……工厂尚未建成,资金已耗去大半;开工后,折扣、浮冒、种种弊端亏损难以预计,安得获利?”

在当时清政府的官僚作风之下,申办这样一家独资企业必须要得到朝廷的点头许可。在他的多方斡旋下,李鸿章终于为公司亲自批示:“准予专利15年,凡在奉天直隶山东三省地方,无论华洋商民,不准在15年限内,另有他人仿造,以免篡夺。”这应该算是清政府批准的最早专利。

执照拿下来了,但张弼士心中还是不踏实。他已经计算过,办这样一家酒厂,至少要有200万两白银的投入,耗时更是无法预期。如果不把路子铺垫好,到时候半途而废,那损失就太大了。

虽然已经结识了李鸿章、盛宣怀等洋务大臣,但张弼士深知,要想确保在国内投资的安全,让自己的商业建言落到实处,就必须打通政治势力最强的环节。说白了,就是要直接搞定清廷真正的主人慈禧太后。

1903年,慈禧太后召见张弼士。当日恰逢慈禧寿辰,他顺势奉上一笔厚厚的觐见礼——白银30万两,此举轰动清廷内外。为此,清廷赏给他头品顶戴,太仆寺正卿职,而且体恤其年老,特准其见太后与皇帝时可以不跪拜。

从此,张弼士成为官商一体的红顶商人,这无异于为张弼士发了一张在国内投资设厂、实业兴邦的通行证。此后,张弼士在朝廷内外不仅做事一帆风顺,而且遇事总有贵人相助。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当时名满天下,人品学问高人一筹,书法又精到。张裕葡萄酒动工时,张弼士动了请他题写厂名的念头。以翁同龢的练达,当然知道张弼士非等闲之辈,乐得送个人情。翁大学士当下大笔一挥,朴茂凝重、气韵天成的“张裕酿酒公司”六个大字一气呵成。翁的书法润格一向让人望而却步,这次特意破了例,每字仅收白银50两,算是意思意思。

一百多年来,这六个镏金大字一直镶嵌在张裕公司大门上方,透着不同凡俗的富贵大方气象,既抬高了张裕的身价,也使过往的行人多了一份谈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