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袁世凯集团举办新政的地区范围
袁世凯集团举办新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山东、直隶以及东三省地区。
1.山东地区。光绪二十五年(1899),袁世凯在荣禄的帮助下,率领他的武卫右军前往山东就任巡抚。短短两年中,他就将此地经营成了他的巩固的后方。事实上,早在新政上谕颁布之前,袁世凯已经在山东地区倡议推行起来。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冬,袁世凯即先后给张之洞、刘坤一去电建议举办新政。他说:“前数日曾致电行在,谓和议将成,赔款甚巨,此后愈贫愈弱,势难自立,如蹈常习故,直无办法。宜请旨饬内外臣工各陈富强之策,以备采施。”他还说,由于“承乏疆寄,未便畅言”,特请盛宣怀电请朝廷,说明“运筹在枢臣,奉行在疆臣,枢疆合谋,始可补救”。他还认为:“自强无望,势难立国。”他怕孤掌难鸣,请刘坤一、张之洞联合行动,不断上奏。张之洞、刘坤一赞同袁世凯的看法。张说:“枢疆合力补救,扼要得法,此入手一定步骤”。并说“此时不言新政,但言化新旧之见而已……众情如此,或有振作之机”。袁世凯复电表示赞同张之洞的“化新旧之见”的见解,并请他以此意撰稿,“约诸达人列衔,相机上陈”。这说明,袁世凯是清末新政的最早发起者和推动者。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山东时期进行的。
在新政实践方面,袁世凯在山东时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武卫右军先锋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三月,袁世凯以“山东为海疆要地,关系最重”为由,将“东省现有各营,汰疲去冗,分别裁调,集成新兵二十营,增立一军,仿照武卫各军营制,另订饷章,认真训练”,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
(2) 创办山东大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根据袁世凯和其他督抚的奏请,于八月初一(9月13日)发布上谕说:“人才为政事之本。作育人才,端在修明学术。”命令各省设立大学堂,府、厅、直隶州各设中学堂,州、县设立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幼儿园)。这是清廷大肆开办新式学堂的开始。对此,袁世凯反应最为迅速。不久,他即于济南设立山东大学堂,参考国外的教育章程,拟订了详细的试办章程、条规、课程、经费等方案。由于学制必须是小学升中学,中学升大学的阶梯结构,但中、小学正在筹办,难以短期骤成,在学制不备的情况下,袁世凯采取临时过渡措施,决定这所大学先办附属的小学和中学,并附设译书局,翻译各科西方和日本教材。学堂经费为6万银元,从税契收入中支拨。委任周学熙为大学堂总办,聘请在登州办理基督教的理文学馆的美国人赫士为总教习。该校于是年冬正式招生开学。与此同时,他命令山东各府、州、县次第开办中小学堂。
(3)创办商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刘坤一在江苏设立商务局即商会,华商之有近代性的整体商会自此开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袁世凯根据新政要求,于济南设立山东商务局即商会。它的宗旨是“以培生计而维利权”。袁世凯认为:“富国裕民之道,农、工、商三者,实相为表里。中国农学、工艺,向少讲求。而自各口互市以来,风气开通,人渐知注意商务。各省亦间有商务局之设。然卒难与西商颉颃者,则以官商势隔,上下情暌,倡导之术不宏,而扶持维护之责未尽也。”而且,“中国商人力薄资微,智短虑浅。官吏复轻为市侩,斥为末民,平时则听其自为懋迁,遇事辄不免多方抑勒。故良商畏避官吏几如虎狼,自保弗暇,奚暇远谋。而奸商则恃无稽察,挟诈营私,影射诳骗,甚至依附洋商,走私漏税,弊端百出,官吏转无如之何,坐使洋商专利,华商受困。若不亟图整顿,恐中国商利外溢,将益重江河日下之忧”。袁世凯痛感如此,特设此局,以图官商沟通,便利工商业的发展。他的上述看法,切中时弊,确是中国当时微弱的新兴的工商界所面临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决定创设商务局进行补救,“以培生计而维利权”。
商务局具有发展工商业,保障利权,不依赖洋商并与之竞争等方面的职能,这在其章程中,均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在会商家,急需资金周转,可向商务局申请贷借,俟货物行销后,即行归还;商家兴办大宗贸易如需资本过巨,无力筹措者,可禀请商务局审查,确系有益于商务者,可以酌给资助;评议了结商界财产讼案;土棍、吏役、官员凌压商民者由商务局查明,禀告地方官与巡抚查办;以低劣货物假冒名牌者,由局查明惩处;鼓励自办商业学堂;刊印商务报以广见智,并翻译西方商学、商法及理财富国之书刊;调查本省货物,以供商民参考之信息;鼓励精工巧匠,家传专门艺术和新法产品,可以抵抗洋货者,查明请巡抚授予奖牌并给予专利权若干年;鼓励抵制洋货,并由官妥为保护;凡创设公司,扩充商业,振兴工艺,借以开通风气,由商务局考核其动用资本多寡,收回利权之大小,由巡抚分别给奖,以为通商惠工者劝;设立巡勇,用于保卫商民,等等。商务局总办由袁世凯的得力伙伴唐绍仪担任,“以专责成”,并委富绅孟继笙、萧应椿为会办。商务局虽然是官办,但官民结合,它成立虽晚于江苏,但为其他各省之先。它为袁世凯后来创办直隶商会,光绪三十年(1904年)商部通令成立商会提供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4)整顿吏治方面。袁世凯就任山东巡抚以后,注意整顿吏治。当时山东候补官员达1000多人。这些官员终日无所事事,或征逐酒肉,或奔走钻营,对于兵、民、刑、钱、谷诸事,茫无所知。这样,如果一旦担任实缺,不得不假手幕僚和胥役,病民蠹国。袁世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为了整饬吏治,他创办了课吏馆,拟定章程,购置书籍,分别有重点地对候补官员进行短期培训,使候补官员讲求经济,砥砺学行,成为可用之才。不仅如此,在创办课吏馆的同时,袁世凯又开办了校士馆,招收举人、贡生、生员、监生入学。学习分两大类,一是中国政事、史论,一是外国史鉴、政治、艺学,使这些学员开阔见闻,渐窥西学门径,由粗及深。袁世凯的上述措施,无论就其学馆本身或今后发展的方向,都是有益无损的好事。它为袁世凯督直时期对吏治的整顿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