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族意识(2)

李大钊传 作者:朱志敏


李大钊从能得到的少量而又漫无系统的材料中,竟然了解到朱舜水的祖籍、早年经历、学问倾向、性格,以及在日本时的生活、交往、爱好等诸多概况,而使他感受最深的则是朱舜水的民族气节和与之相关的学术思想。

他在评论日本学者有关朱舜水的“尊王大义”和“勤王之精神”在日本到底有多大影响时写道:

嗟夫!舜水先生抱种族大痛,流离颠沛,而安南,而日本,投荒万里,泣血天涯,未尝一日忘中原之恢复也。旷世哲儒,天益于艰难险阻中成之,此其学为何如者,夫岂勤王一事,所足征其蕴而扬其光耶……吾人而笃念前哲者,则所以挽人心颓丧之风,励操心持节之气,其必在先生之学矣!

对于日人争论中有谓朱舜水“归化”日本的说法,他力辨其诬:

先生不幸生遭国亡种夷之痛,乃转徙遐方,避地海外,以为卷土重来之计,间关万里,日向乡关泣血者,岂得已哉!而数百年后,人犹不谅其衷,反以归化诬之。使先生而归化也者,神州虽云沦陷,尚有汗颜苟活之地,则黄冠草履,遁迹深山,未尝不可以送此余年,满洲与日本奚择,而必越海以赴之哉?

从朱舜水那里,李大钊看到了无时不以恢复故国为念,“虽至势穷力尽,曾无灰心挫志,直到死而后已”的坚毅形象和“心悬落日,血溅鲸波”的伟大灵魂,感受到一颗孤独却不熄其火热,哀伤却不乏信念的悲壮之心。

他为先哲享誉他乡,反不为祖国同胞所识深感悲哀。

他在写给同样热心于朱舜水事迹的读者的信中说道:“钊生当衰季之世,怆怀故国,倾心往哲,每有感触,辄复凄然。”

所以感到“凄然”,是因为“挽近士风偷惰,志节荡然”。这种“人心之颓丧”正是满清贵族统治得以“苟延末运”近三百年的原因。

他对该读者来信中请求协助创立、发展舜水学社一事欣然应允,表示愿为其发展社员,宣传发扬朱舜水精神而尽力。

他后来亦时时以朱舜水的精神勉励自己。可以说,朱舜水的精神成为他一生矢志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生命的一部分动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