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置身国共合作与斗争的漩涡(1)

解密档案中的瞿秋白 作者:张秋实


 

3.鲍罗廷夫妇无意中开启瞿杨师生恋

1924年3月,在加拉罕到中国的几个月后,苏俄与中国政府建立邦交的谈判有了新的进展。中旬,孙中山的苏俄顾问鲍罗廷应加拉罕之邀离开广州到北京,参与中俄谈判。经过两个多月的中俄交涉,5月31日,加拉罕(图34)以苏俄外长身份与中国北京政府外交部长顾维均在北京签定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声明书》,由此中俄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中俄谈判结束后,鲍罗廷携夫人于6月上旬离开北京到上海。他们在上海作了一段时间的逗留,以便对这里的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情况进行调研和考察,直至6月15日离开。在这期间,鲍罗廷夫妇想了解一下上海妇女运动的情况。于是有了杨之华回忆的下列历史情形:

有一天,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大学支部转告我上级的通知,说孙中山先生的苏联顾问鲍罗廷和他的夫人要了解一些上海妇女运动的情况,因为向警予同志有事离开了上海,就指定我去谈谈。

作为向警予的助手,杨之华接到通知后感到非常紧张。主要是她的俄语还达不到会话的程度,她怕自己的汇报颠三倒四,完不成任务。在去的路上,杨之华心情忐忑不安。但是一到那里,她的眼睛一亮,因为她出乎意料地看到了瞿秋白。而他是专为这次汇报来做翻译的。此时此地,瞿秋白的出现,无疑对杨之华增强完成任务的信心有着难解的意义。她后来回忆说:

一见到他,我觉得有了依靠,心情就平静下来了。

在瞿秋白的帮助和鼓励下,杨之华的汇报进行得很顺利。瞿秋白先是将鲍罗廷夫妇提出的问题翻译给她听,并且指点她先把问题记下来,想一想再慢慢说。这种场合对杨之华来说本应该是紧张的,但温文尔雅的瞿秋白在她心中激起的温暖,使身材高大、表情严肃、留着八字胡须的鲍罗廷给她带来的不安和拘束消失了。她愈说愈起劲,愈说愈轻松。瞿秋白满意地微笑着,仔细地听她说话,然后翻译给鲍罗廷夫妇听。之后,瞿秋白又把鲍罗廷夫人介绍的苏联妇女的生活情况,翻译给杨之华听,唯恐她理解不了,还给她详细地解释,使她初步了解了社会主义国家妇女生活的真实情况。

杨之华,1901年2月11日(公历)生于浙江省肖山县坎山镇三岔路口村杨氏大院。她聪慧活泼,性情温柔。五四时期就读于杭州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21岁时,由家庭父母作主,嫁给杨家的世交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为妻。沈剑龙是沈玄庐与原配妻子所生,比杨之华小两岁。沈剑龙的父亲沈玄庐是一位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曾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几年后脱党。他一生妻妾多达5个。沈剑龙与杨之华结婚的前一年,他还在与一个女教师谈恋爱,他最后一个爱妾比他小几十岁。沈剑龙从小聪敏俊俏,继承了父亲这方面的基因,是有名的风流倜傥的才子,诗书琴画样样都会,但习惯过纨袴子弟生活。沈杨虽然青梅竹马,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其思想差距不断拉大。杨之华追求进步,向往苏俄,具有革命的气质。她参加肖山农民运动,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还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上发表过宣传妇女解放的文章。1924年1月,在沈玄庐的支持下,她到上海投考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成为瞿秋白的学生。同时,在中共中央妇女部部长向警予所负责的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属青年妇女部工作。在上大的学习生活中,瞿秋白以他学惯中西的博学多识,到过赤俄而显出的革命气度,加上雄辩的口才和表达思想的逻辑力量,走进了杨之华的心中,尽管他本人浑然不知。对瞿秋白来说,杨之华只不过是众多的学生之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