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乱世求学(3)

张国焘传 作者:张树军


在此期间,张国焘还结识了学堂里的老更夫。这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青年时代曾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后来隐姓埋名,从不谈起过去的经历。到这时,受到日益高涨的反清情绪的感染,老更夫竟毫不畏惧地向张国焘等几个他认为可靠的学生讲起自己过去“造反”的故事。他还认为,洪江会起义的领导不力,没有好章程、好办法,气派也不如当年的太平军。张国焘和几个同学非常敬重这位老人,称他是一位老英雄,经常请他饮酒吃饭,听他讲述英勇的往事。张国焘等听着听着,不知不觉中平添了几分向往。

封建统治穷途末路,清朝政府垂死挣扎,在推行“新政”的名义下,将新军的编练于1905年推广全国,借以巩固其垂危的统治。以留学生和新式学校为革命温床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这时也鼓励革命青年参加新军,以便接受军事训练,并掌握军队。于是,革命活动的范围由联络会党扩大到了运动军队。

1910年至1911年间,张国焘的许多同学打破了“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传统观念,抱着“男儿当以马革裹尸还”的志向,以参加新军为荣。他们瞒着家长和学堂当局,秘密填写志愿书、履历表,纷纷前往投考新军。张国焘这时才十三四岁,年龄较小,没有资格去投考新军。于是,他就热情地暗中赞助那些投考新军的同学。他为他们凑旅费,填写报名单。在全校熄灯就寝之后,他在床上用帐被严密遮住,点上蜡烛,秘密填写各种证件,同学则在寝室内外放哨,传递暗号,以防舍监的查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的风暴迅速席卷了全国。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萍乡,人们大为震动。张国焘的父亲特地赶到县城,把他接回家去。10月22日,湖南长沙宣告独立。23日,江西九江新军起义。31日,南昌新军也宣布起义。一时间,江西各地纷纷起义,响应革命。萍乡的起义也于11月3日爆发,革命派成立了都督府,大出告示,筹饷募兵,虽不免有些混乱,但革命终究是有声有色地展开了。

拥有大大小小100多口人的张家,对于革命是持观望态度的,家里的大人们不让年轻的子弟外出,并要求男子们留着辫子,等大局确定之后再定方针。他们觉得大清帝国是靠不住了,但孙中山能否主宰中国还是值得怀疑的。张国焘和年轻的叔父及兄弟们对家长的要求极为不满,他们经常聚集在大厅里高谈时事,倾向革命。终于有一天,家里的二十几个青年人在大厅里公然全都剪掉了辫子。这对于传统化的家庭和守旧的家长们,无疑是一次重大的示威。革命的浪潮终于冲进了这个古老的家庭,家长们对这一幕大为尴尬却又无可奈何,年轻的子弟们却对自己终于占了上风而高兴不已。从此,张国焘对弃旧趋新的兴奋,对清朝灭亡的称快,对概念上的革命的向往,再也无法抑制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