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0月,张国焘经上海第一次来到北京,进入北京大学学习。
10月的北京,秋高气爽,气候宜人。公园里鲜花盛开,万紫千红;大街上车水马龙,十分热闹。然而,这美好的季节和景象并没有给人以多少新的感觉。大清帝国的皇帝是被推翻了,但象征着封建帝王威严的天安门、紫禁城等宫殿大庙、王府官邸,依然红砖绿瓦,雕龙绘凤,矗立城中;王公贵族、旗人男女依旧朝拜废帝,气派十足。东交民巷使馆林立,各国军队分兵把守,俨然是“国中之国”,象征着列强在中国的地位。挂着中华民国招牌的总统府、国务院、国会等机关虽散设各处,机构庞大,却仰东交民巷之鼻息,继封建衙门之习气,置民众于水火,并无新的气象。
处在新旧混杂时代的北京,给初来乍到的张国焘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北京确是五光十色,古今中外,汉满蒙回藏的特色,各有陈列。如果说他(它)是中国的缩影,却也不十分恰当;在我这个南方人看来,它究竟更富有北方的风趣和保守的色彩。”
此时的北京大学,同样表现出新旧混杂的时代特征。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创立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模仿西洋教育制度,于1912年3月改名为北京大学。名称虽然改了,但换汤不换药,依然是个旧式学校。学校当局仍由封建官吏把持,教授多是一些举人或进士出身的老学究。其中著名的有拖着长辫子的辜鸿铭和作为“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的刘师培等人。学生多数是仕宦子弟,有的带着听差上学,课外吃喝玩乐,学业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一种装饰,或是猎官的工具。在妓院最集中的八大胡同,纳足最多的是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一堂(京师大学堂)的人,可见校风腐败到何种程度。
张国焘来到他所向往的北京大学后,顿觉校风与自己的想象大有出入。他认为:“当时各地学校乃至北京城里的其他一些学校,多少已流露出一些近代的新风气,而北大却有点古色古香,特别守旧。”
这时的北大,实行预科三年、本科三年制。张国焘被编入理工预科一年级第三班,住在北河沿第三宿舍。入校后,有着反传统经历的张国焘,面对同学中新旧观念和生活习惯相互抵触的现实,开始进行局部的抗争。首先是与同宿舍的老生发生了冲突。在他同宿舍的8位同学中,有两位是即将毕业的老生,他们办小报、做诗文、捧女戏子,常常喝醉酒后,深夜回来胡闹一阵,表现出高年级学生的自傲心情,并不理会低年级学生的抗议。张国焘忍无可忍,于是发动多数新同学一致奋起,强迫他们遵守宿舍的规章。
局部的抗争由宿舍扩大到学校,新来的同学试图改变腐败守旧的校风。张国焘后来回忆说:
北大在我初去的时候,还显得很有点乱七八糟。教授与学生之间没有甚么联系,除上课之外,彼此不相闻问。学生各行其好,极端自由。在这个时候,新风气开始抬头了。低年级的学生讥讽老学生的老爷派头、名士作风和守旧习气;我们要求注重公德、努力学习;反对猎取功名的做官观念;提出学以求知、学以致用、学以救国等见解。这是北大一个极重要的转变,与蔡校长的改革政策是互为因果的。
北京大学的校风随着蔡元培的到来为之一变。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1月4日到校视事。1月27日,宣布其办学宗旨是“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提倡“学术思想自由”。他求贤若渴,到任后“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认真教授”,目的是“提起学生研究学问的兴会”。
蔡元培首先从整顿文科入手,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他广泛招揽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新派人物,充实教员队伍。他到任后的第九天,就聘请因创办《新青年》杂志,宣传新文化、新思想而闻名于世的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
陈独秀就任文科学长后,致力于文科的改革。他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为文科延聘著名教授。一时间,一大批提倡新文化、新思想的知名人士,大多荟萃于北大文科,“文学革命、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
在陈独秀来北大之前,钱玄同、沈尹默等已在北大文科任教。陈独秀到来后,刘半农等也进入北大文科。胡适于1917年夏天由美国回国后,也被聘到北大。李大钊于1917年1月到北大,次年1月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这时鲁迅虽然还没有在北大任教,但同北大的一些教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20年8月则正式受聘于北大。这样,在北大文科中,就形成了一个以陈独秀为首的革新营垒。
伴随着陈独秀的到来,《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移至北京。1918年1月,改陈独秀个人主编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这样,以《新青年》为中心,大体形成了一个新文化阵营。此时,《新青年》也更多地出现在学校中和书摊上,引起了学生们的广泛注意。
蔡元培、陈独秀等人对北大的改革,贯彻思想自由的原则,冲破了封建顽固派所设置的种种思想文化禁区,使死气沉沉、腐朽不堪的北京大学,一变而成为新鲜活泼、民主自由的园地,向广大学生展现了广阔的学术自由的新天地,这对于他们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在北大这块园地里,还贯彻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方针,存在着多种思想派别,就其政治思想的分野而言,有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封建复古派;有貌似更为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有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者;有伴随着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而出现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但在这时,科学与民主的思潮仍是这个园地里的主流。它激荡着青年学生的心扉,冲击着长期被封建主义禁锢的思想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