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索引】
胡适(1891—1962),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提倡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糜,学名洪,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自5岁始,胡乱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时,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开始接触西方的思想文化。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后任该报编辑。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国留学,于康奈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实用主义哲学。1917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同年,胡适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反对封建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为学术“华山论剑”
胡适与钱穆曾经有过一段关于学术“华山论剑”的佳话,那就是关于老子所处的年代及《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他们俩各执一词,存在分歧。按照胡适的说法,老子是春秋晚期人,略早于孔子;按照钱穆的说法,老子是战国时人,略早于韩非子。争论初期,由于胡适的观点先已在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一书中言及,胡适虽然心里不认可,但采取按兵不动的做法,钱穆则经常主动起笔挑战,对此问题抓住不放。记得在一次教授会上,钱穆说:“胡先生,《老子》年代要晚一点,证据确凿,你不要再坚持了。”胡适一改常态,毫不示弱地应对:“钱先生,你的证据对我没有说服力啊!假如能使我心服口服,我连我老子也不要了。”听到此,两人禁不住大笑不已。
一次简单的学术对话,让人们看到了两位大家的学术作风。尽管钱穆是经胡适提携进北大的,可为了追求学术真理,他们都具有批判的思维。还有一次,当一同学问及“两位先生究竟谁讲的对”时,胡适则说:“在大学里,各位教授将各种学说介绍给大家,同学们应该自己去选择,看哪个是真理。”这样,胡适一方面给自己和对方都留足了面子,另一方面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学习别人的知识。正是这种对学术的执著和探究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教育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勤于发问、敢于质疑的习惯。类似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
有一次,胡适在课堂上提到某小说时说:“可惜没有人知道这部优秀小说的作者是谁,真是遗憾啊。”这时,下面的一位同学毅然站起来反驳说:“我知道。”让胡适先生欣喜的是,这位同学还指出了“在什么丛书的什么书里有”的详细情况。也因此,胡适以后上课时经常会跟同学们说起这一幕,并逢人便讲“北大真不愧为北大”。
北大,是全国家长和学生向往的精英辈出的理想圣地。正是北大这种提倡学术自由的风格,使老北大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胆小君子”,波折爱情
26岁,如果是别人也许还一事无成,可年纪轻轻的胡适就当了北京大学教授,可谓是少年得志。半年之后,他便回绩溪上庄老家办喜事,准备和江冬秀女士完婚,真是事业和爱情“双丰收”,令外人羡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