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 ——《荀子?议兵》
从跟跑到领跑,张近东诠释了后来居上的绝佳案例。在与国美的抗衡中,苏宁坚持了自己的道路,并笑到最后。张近东和苏宁用事实证明了:一个企业只有恪守准则,才能建常青基业。
一、棋逢对手:毁誉参半黄光裕
和张近东一样,黄光裕的经历也颇为传奇。
1969年5月,黄光裕出身在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凤壶村曾厝一户曾姓人家。他有一个比他大三岁的哥哥,也就是后来的恒基地产老板黄俊钦。还有两个妹妹,其中大妹黄秀虹,小妹黄燕虹。而黄光裕本名黄俊烈,在后来闯荡江湖时才用上了“黄光裕”这么一个被人附会为颇有益处的名字。因为父亲属于倒插门,原来几个兄弟姐妹都跟母亲姓曾,直到1991年才改回父姓。
小时候,黄光裕家境清贫。最困难的时候,黄光裕也曾捡拾过破烂、垃圾。因为家境贫寒,16岁初中未毕业,黄光裕就辍学了,跟着20岁的哥哥黄俊钦从老家一路北上到了内蒙古做生意。
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黄光裕却很有经商头脑。这可能和其祖上的经商才能的遗传有关。据当地的知情人士介绍,黄光裕的母亲曾婵贞祖上曾经是泰国有名的侨商,生意做得很大,开了很多店铺,贩卖布料、糖、鱼、豆等,在泰国显赫一时。黄光裕母亲后来曾骄傲地对别人说:“我们老祖先以前在泰国的名气,跟我们孩子现在在北京的名气一样大,在泰国谁要挂我们家的招牌,他的生意就会火起来。”
刚开始做生意时,黄光裕想的也只是混个温饱,而不是光耀门楣。1986年,17岁的黄光裕揣着在内蒙古攒下的4000元,再加上借贷的3万元,跟哥哥黄俊钦在北京前门的珠市口东大街420号盘下了一个100平方米的门面。两兄弟先卖服装,后来觉得家电更为好卖,就开始改卖进口家用电器。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店”的招牌正式挂了出来。这个时间比张近东早了3年。在那个产品紧缺的年代,黄光裕发挥了自己的商业头脑,在有货不愁卖的情况下依然走“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而当时,400元进货价的彩电,加价到2000元都依然能够卖得出去。此举一下子改变了百货商店垄断家电销售的局面,使得国美在北京的市场上迅速站稳了脚跟。
生意渐渐做大,1996年,黄光裕看到了国产品牌的崛起,开始果断转身,将国美的业务往合资品牌上转移,在国产品牌上作铺垫和尝试。1997年仅仅一年时间,国美经销的进口品牌就消减到了30%,国产品牌升到70%。
在这之后,国美就开始了进货渠道的革命,国美率先在国内采取了包销、定制、招标等形式,绕开中间商,直接向上游制造厂商进货,开始了商家与制造品牌单对单的直接代理。因为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国美的低价优势更加得以加强,传统商场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从1999年开始,国美进行了全国性的扩张,这直接冲击了传统零售业态——百货商场。国美所到之处,百货商场溃不成军。同时,国美的扩张也彻底改变了家电生产厂家和零售商之间的关系。
因为国美的强势扩张,家电厂商们逐渐发现,自己已经越来越依赖国美这个逐渐强大的销售渠道了。国美的产品线在与国产家电合作后就逐渐从彩电领域扩展到了所有的家电产品线,并涵盖了手机、电脑和其他数码产品。国美的成功使得其规模愈发庞大,越来越多的门店也进一步增强了国美的分销能力,使得厂家更为依赖和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