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到骂人的静静
由于承受的心理压力大,中等生更容易感受到焦虑,有些孩子甚至因为焦虑而做出骂人、打人等出格的事情来。成绩没有提高,毛病却越来越严重,这可急坏了家长。
今天外出办事,回来已经很晚了,以往晚饭后在小区散步的人也都回去了,只有小区外的小公园里还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那里聊天。我沿着小区修建的散步路正慢慢往回走,对面楼吴桐和老公迎面走来,打招呼过后,忍不住夸他们浪漫。女儿已经上六年级了,夫妻两人还这么浪漫,在炎热的夏夜手挽手出来散步。听我夸他俩浪漫,两人看着我,无奈地说:“我俩哪是浪漫,我们是被女儿‘赶’出来的。”我赶紧问是怎么回事儿。
吴桐向我诉苦,说女儿最近不知怎么回事,动不动就发脾气。这不,刚才女儿在房间看书,吴桐和老公在看电视、聊天,可能声音稍微大了一点儿,结果女儿就暴跳如雷,出来把爸妈好一顿指责。看着女儿这样,爸爸气得想打她一顿,但做妈妈的想到女儿快考试了,而且也这么大了,打一顿再生出点别的事来,赶紧拉着她爸爸下楼来了。吴桐说完事情经过,又忍不住问我:“你说现在这孩子是怎么了?我们平时好吃、好喝、好穿地供着她,还费心费力地请家教、找学校,她不但不感激父母,还动不动就对父母发火。要不是看在孩子快考试了,压力大的分上,今天她爸爸要打她,我真不拦着。”看来吴桐也真被气着了。
我只好宽慰她,说孩子快考试了,应该是压力大才会脾气不好,再说12岁的小姑娘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偶尔发一下小脾气也是正常的。听到我这样说,吴桐像有更大的苦恼,忍不住接着说:“静静最近脾气不仅变坏了,我觉得她在学习上的劲头也不那么足了。以前静静的成绩虽然也不是最好的,但是她心思还是在学习上,现在开始讲究吃穿了。这马上就小升初了,孩子变成这样,你说让人着急不着急。”说完还不禁感叹:“这孩子真不让人省心哪!”
看着吴桐和老公继续在小区“散步”的样子,不禁同样感慨父母的苦心。回家后,针对静静的情况,我仔细地查了一些书,发现静静的这种状态其实是孩子焦虑的表现。有研究调查显示,在一个班级的三个分数等级——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中,中等生最容易受到焦虑的影响。专业人员对六年级小学生做了一个测验,结果发现正在读六年级的孩子,如果成绩为中等,在面临考试时,心情波动会特别大。成绩中等的孩子更容易有“别人比我聪明得多”“我发现自己总是在想一些和考试内容无关的事”“我越努力复习越感到困惑”等想法。如果这些想法没有得到及时的解答或者缓解,孩子就会产生一些逃避的措施。比如,越是对考试感到焦急,可能越看不进书,反而用对其他方面关注,比如以衣服、食物、声音等为借口,逃避这段“痛苦”的时光。而父母看着原本的“乖”孩子,现在学习不上进,经常对父母发脾气,而且关注点不再是学习,而是吃、穿、用、住,难免会发出“越大越不懂事”的感叹,尤其孩子在顶撞父母时,父母更容易产生这种想法。
事实上,这种想法对孩子一点儿帮助都没有。相反,这种想法可能还会给孩子一个不好的强化——破罐破摔。父母要知道,此时的孩子也正处于一个困难时期,而父母有责任陪孩子度过这段时期。为此,我总结了几条做法,打算在下次遇见吴桐的时候告诉她。
1. 关注孩子的情绪,忘掉孩子的分数问题。孩子正在经受压力的煎熬,此时极需要父母的体谅和理解。
2. 父母可以和老师加强沟通,尽量让老师关注、鼓励孩子。
3. 不对孩子过分苛求,不用简单的分数来评定孩子的好坏,即使孩子发脾气,也先暂时容忍,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后再批评孩子。十几岁的孩子已经不是幼儿了,他们不会因延迟批评就会误解,所以给孩子一段冷静的时间很重要。
4. 引导孩子积极参加班上组织的集体活动,让孩子与更多的同学一起谈论、感受班级生活,而在同学与同学之间,会对某些境况产生共鸣,这有利于释放孩子不良的情绪压力。
5. 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放松,尤其是在大考或者重大事件之前。有计划地复习功课,并调整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以此来调整孩子的情绪。
6. 引导孩子学习调整情绪的方法。孩子发脾气时,最好采取冷处理法。
两天后,我又在小区中看见了吴桐,这次是她一个人刚从超市买了水果回来。我问:“孩子怎么样?”吴桐无奈地回答:“还是那样。这孩子的脾气现在大得不得了,不知道随了谁。”我把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和吴桐大略说了下,并告诉她可以看哪些书。吴桐非常感谢我,回家后真的看了那些书,而且经常打电话来,我们彼此交流看法。一个学期后,静静通过了小升初考试,考进了我们小区附近的中学,这也正是她爸妈希望的,可谓不惊不喜,平平稳稳。静静度过了那段令她压抑和焦虑的六年级生活,并学会了如何面对焦虑和成绩。如今上中学的她开始了新的旅程,在学校开学之前专门到我家来感谢我,感谢我帮她度过了那段难过的时期。当然,看着孩子的问题得到解决,我从内心感到高兴和欣慰。
家有中等生小提示
成绩中等的孩子在考试前或学习过程中感到压力时,很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这时他们表现得可能与平时不一样,似乎变得更“坏”。父母要分析孩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教育不是只有“削砍不好的枝丫”,还要给孩子阳光,引导孩子向上成长。
当孩子出现某些变化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要比关注成绩更重要。
经常与孩子、老师沟通,可以让父母更了解孩子的状态和生活,对孩子犯错的行为可能会适度地宽容,这会赢得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孩子也要学会自己调节情绪的方法,不能任何事都依赖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