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怎一个爱字了得:阿拉比达修道院和鹊桥仙(2)

当东方相遇西方 作者:张健雄


可见,中国文化有着比西方文化更人性的一面。

秦观的《鹊桥仙》描写织女和牛郎一年一度的会面情景,片刻的欢娱后又要踏着鹊桥返回银河彼岸,忍受再一年的分离,以此歌颂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男女间的坚贞不渝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其美学意境除了来自于忠诚于彼此的道德理想外,还有一种“厮守不如思念”和“久别胜新婚”的心理暗示。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天主教某海岛的教区主教与一女教民相恋的桃色事件被媒体曝光,引发了英国公众和天主教会对禁欲戒律的大讨论。记得当时英国电视节目中出现过教会辩论的镜头,身着天主教道袍的修士和修女们情绪激昂地争论不休。高级神职人员特别是大主教们坚决要求严惩违反教规的主教,相当一部分神职人员保持沉默或希望从宽处理,还有些修女和修士公开主张废除教会关于神职人员不得结婚的禁令。我和在利物浦大学修习语言教学的杰奎琳嬷嬷讨论过这条新闻。她认为,在基层教区工作的神职人员比修道士和修女们艰难得多。修道院毕竟是一个集体,修士们和修女们分别生活在一个身份相同的群体里,这个群体的成员每天沉浸在对神谕的探讨中,相互给予激励和力量,精神世界已被共同的理想所占据。而基层神职人员远离组织,形单影只地身处世俗环境,自然感到寂寞难耐。所以,她认为,偶尔发生越轨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看来,人都有七情六欲,彻底戒除凡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利物浦圣母会修道院的嬷嬷杰奎琳已50多岁。她出身于利物浦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像其他爱尔兰移民一样,她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她自幼学习成绩优秀,但由于家境贫寒,高中毕业时面临辍学的困境。这种情形在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并不罕见。教区的神父找到了她的父母,为他们的女儿指出一条康庄大道:只要她愿意当修女,教会将提供她大学时期全部学费和生活费。这个机会有如刀尖舔蜜,她的父母很难为她做主。父母深知出家对女儿一生的含义,再虔诚的教徒面临这样的抉择也难免犹豫不决。决定权最后完全交给了女儿。

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还并不是很开放,不像90年代以后,各种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同居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繁茂。当别的同龄女孩在恋爱的起跑线上舒展手脚时,她胸中的小鹿还处于沉睡之中。杰奎琳对升学有望的第一个反应是欣喜若狂。她自幼沐浴在天主教会慈爱的关怀中,本能地拒绝一切欲望的诱惑,对于终生不得出嫁的前景几乎没有认真考虑。在失而复得的机会面前,她的眼里只有蜜糖没有刀尖。

进入修道院的仪式是在上帝面前誓发三愿:“贞洁、神贫、服从。”经过这个仪式后,18岁的杰奎琳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大学历史系,专修欧洲史。在整个四年里,她每天身着修女道袍,奔波于大学和修道院之间。根据教会的纪律,除开短暂地探视父母、生病住院或执行教会的任务,修女们不得在修道院以外的地方过夜。

杰奎琳曾邀请利物浦大学语言中心的临时教师卢旺达人达希罗和我到圣母会修道院做客。在院长默菲嬷嬷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整个修道院。修道院像一座公寓。两层楼外有一个花园,里面栽种着一些花卉和果菜。室内分为公共活动区和生活区。公共区域除了一个像会议室的礼拜堂和一个会客厅外,最引人瞩目的是两个图书室:一个神学图书室和一个世俗图书室。生活区有餐厅、浴室和洗衣房。修道院餐厅雇了专门的厨师。每个修女有一个单独的房间。修女们终生伺奉上帝,无儿无女,因此老年修女在修道院享有最高的待遇。修道院专门雇了有资质证书的护士照顾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修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