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婚姻中可怕的“情感失语症”(2)

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 作者:曾子航


当然,这并不代表中国古代的男女都是不懂感情的“木头疙瘩”,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也出了不少感天动地的爱情诗篇: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和崔莺莺、贾宝玉跟林黛玉,还有历代文人墨客写的各种情诗,但这些痴男怨女要么以悲剧收场,要么只是在婚前爱的轰轰烈烈,要么就是“洒向青楼都是爱”,把各色妓女当成了情感的寄托对象。歌咏夫妻之情的诗篇少之又少,好不容易找到两对相爱的夫妻《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钗头凤》中的陆游和唐婉,结果还被狠心的婆婆给拆散了。这似乎隐含着一种潜台词:两口子,“举案齐眉”“夫唱妇随”才是正理儿,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算个啥!

所以按照易中天的说法:“传统的婚姻,从士大夫之家到一般民间,夫妇之间的感情,都相当淡漠。尽管中国传统社会反对夫妻随意离异,主张“白头偕老 ”“相伴终生”“地久天长”,但更多的是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牢固性”,和家庭内部的“稳定性”而非什么“忠贞的爱情”。

相对于爱情,中国古代文人似乎更看重友情,更喜欢歌颂友情。最典型的就是四大文学名著,除了《红楼梦》里面有宝黛钗的爱情描写,另外三部基本上找不到一对像样的情侣。反倒在兄弟之情、朋友之情、师徒之情上大做文章。《三国演义》中的头号正面人物刘备甚至当着兄弟的面说出了“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这样重男轻女重友情轻爱情的“混账话”来,在《水浒》中,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事很多,为情人两肋插刀的事,对不起,一件也没有,甚至还出现了好几起为了兄弟,插女人两刀的“疯狂事”(如武松为了大哥,手刃嫂子潘金莲;杨雄石秀“活剥”潘巧云)那中国人的“性”何处宣泄?男的要么去青楼猎艳,要么就“望梅止渴”——“望《金瓶梅》止性饥渴”,从各种春宫图画黄色小说里面“慰安”;女的要么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要么就压抑变态,一如张爱玲《金锁记》里面的曹七巧 。

(二)太过浓烈的感情跟我们传统的中庸之道不符?

说到这里,大家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此地轻视爱情?甚至对男女之间、夫妻之间正常的情感表达也总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

那是因为太过浓烈的感情跟我们传统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不符。

儒家学说当中,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中庸的概念按照宋代著名理学家城邑的主张,则是:“不偏谓之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中庸之道的核心就是中正平和。表现在感情上,就是不倾向于爱憎的极端化和情绪化,所谓“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孔子在《论语》中反复强调:“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翻译过来就是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核心就是一个男人远离冲动,远离欲望,也包括远离女人。

《论语》里曾经记载孔子路过卫国时见了卫国的国君夫人南子,这位南子虽然美艳绝伦,但做派稍显开放,也不知道孔子跟她见面谈了什么,出来之后老人家显得有点兴奋,毕竟那时候仕途不顺,突然之间被一个王后接见,又是大美女,估计孔子高兴得忘乎所以了,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个圣人,但孔子也是一个男人,他也具备一切男人的弱点。结果孔子的徒弟子路有点不高兴了,为什么不高兴,大概是觉得老师见了个美女,而且是名声不太好的美女,就有点飘飘然了,似乎有损“师道尊严”,至少跟孔子一贯的圣人形象不符,孔子就急了,论语里随之记下了孔子对子路说的这样一段话:“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如果我做的不对,就让天厌弃我吧。其实,孔子的潜台词是说,如果见南子的种种行为不符合君子风度的话,那天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