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不可耗用无度
人都是有感情的,感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我们通常就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称作“人情”。我们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向来是很讲人情的。但是,人情的利用也讲究原则和分寸,耗用无度只会适得其反。
肖先生参加工作后,考入了一家大学攻读在职工商管理硕士。拿到上课通知时,他一下子无奈了,学校方面安排的课程居然需要占用半个工作日。公司同事听说肖先生读书这回事后,都力劝他放弃这个想法。因为公司原先有位职员由于同样的情况,竟然被公司方面无理由地炒掉。炒人的通知上写着:因为我们是公司,不是学校。
肖先生曾在一个朋友的婚礼上与公司的副总认识了,他们很投缘。副总当时说了一句,“以后什么事需要帮忙的,尽管找我”,并给他留了私人电话。肖先生决定试一试。晚上,他鼓起勇气给副总打了个电话,委婉地说了他的处境,请他帮忙拿主意。最终决定的结果令肖先生十分开心,公司破例批准了他的要求。这就是人情的力量,谁能说它的威力不够大呢?
虽然人情的威力很大,可以帮我们做很多原来以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但人情并不是取之不尽的水,任你自由取用。相反,人情就像银行的存款,耗用无度也是会入不敷出的。
两年前因自己孩子转学,当医生的赵丽娜求过教委的一个同学。这下可好,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人情债就还不完了。那位同学多次带着亲友、朋友来医院找赵丽娜帮忙,有什么半价CT、婴儿性别鉴定、高价病房算低价等,给赵丽娜出了不少难题。后来,赵丽娜想办法渐渐疏远了这位同学。由此可见,依靠人情办事是有一定限度的,透支了反而令人尴尬。
张先生来这家杂志前,在大媒体工作,颇有人脉。后来,他接编某份杂志。由于那家杂志的财源并不丰裕,稿费不高。张先生不愿意降低杂志的水准,运用人情向一些作家约稿。开始一次两次还好,后来次数多了,他们就开始找各种借口推辞。经过他的再三催问,其中一位终于坦白地跟他说:“你们的稿费太低了,错不在你,但你不能无度地耗用人情。”他这才恍然大悟。
人和人相处,总是会有情分的。这情分就是“人情”。有些人喜欢用“人情”来办事,但“人情”是有限的。我们说了,它就像你在银行的存款,你存得越多,领出来的钱就越多;存得越少,领出来的钱就越少。你若和别人只是泛泛之交,你能要他帮的忙就很有限,因为他没有义务和责任帮你大忙。你更不可能一次又一次要他帮你的忙,因为你的人情存款只有那么一点点。
无度地耗用人情的结果如何?一般会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会使你们之间的感情开始转淡,继而让他对你避之唯恐不及,有可能进一步发展的情分就此断了;二是你在他眼中变成不知人情世故的人,这对你是相当不利的。然而,一个人做事不可能单打独斗,有时还是要用到亲戚朋友。换句话说,要动用到人情存款。
那么,如何动用才不至于“无度”呢?
做好估算,尽量把人情用在刀刃上。先弄清你与对方的交情究竟有多深,人情究竟有多重,然后再掂量事情的分量,看看是否适宜找对方帮忙,千万不要没有轻重缓急。动用人情的次数要尽量少,以免提早把人情存款用光,那样,也会“情到用时方恨少”。
人本来是容易忘恩的动物,就是对方曾欠你一些人情,你也不可抱着讨人情的心态去要求对方帮忙,因为这不仅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和反感,还可能让这情分到此结束。
人情储蓄不能即存即支。如果你急于找后账,急于在这笔人情账中得到回报,你就犯了人情世故的大忌。你就会在找这笔后账中既丢掉了人情,丢掉了面子,也丢掉了做人的原则和进退的分寸。
对一些斤斤计较的人,要特别注意。你们纵然交情再深,也不可轻易找他帮忙。否则,这人情债就会像在地下钱庄借钱那样,让你吃不消。还要懂得适度回馈,如果你不管不顾,动辄就求人帮你的忙,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会慢慢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当然,也有主动帮你忙的人,但切勿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总之,要注重长线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