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跳槽会让你的身价贬值
随随便便地跳槽,表面看起来受害的是企业。但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对自己的伤害更深。这对工作经验的积累与个人资源的积聚,都极为不利,会使你的自身价值一再贬值。
“跳槽”这个词近几年在我国特别得宠,许多年轻人都把“跳槽”挂在嘴边。只要其他单位的待遇比现在的好,就立马“跳槽”。
很多公司不惜代价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员工们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经常是不打一声招呼就“跳槽”而去。
一家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说:“我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我们辛辛苦苦为企业培训的员工,一转身就‘跳槽’了。”
一些企业领导者认为,他们不愿意录用一些频繁“跳槽”的人,因为频繁“跳槽”的人不成熟,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做什么更适合自己,或者说这些人根本没有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这种人留也留不住,不如不用,免得双方都浪费精力。
一位人力资源部经理不无感慨地说:
“当我看到申请人员的简历上写着一连串的工作经历,而且是在短短的时间内,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他的工作换得太频繁了。频繁地换工作,并不代表一个人工作经验丰富,而是说明一个人的适应性很差或者工作能力很低。如果他能快速适应一份工作,就不会轻易离开,因为换一份工作的成本也是很大的。
这样频繁‘跳槽’的人,不能给人安全感和信任感。一个什么工作都做不长久的人,让人想到不会是公司的问题而是他个人的问题。第一,他的工作能力值得怀疑;第二,他对企业的忠诚度值得怀疑;第三,我不能肯定他会在我们公司做得长久。所以,这样的人,我们在录用时顾虑就比较多。”
在人力资源部经理的眼中,大学毕业后第一个5年中出现的跳槽经历根本不能为自己加分,即使被录用也只能当新手培训;毕业后干满5~6年以后,才能被列为初步有经验的人员,可以作为熟练人员录用,在一线独当一面;毕业后干8~9年的工作可以加不少分。毕业后5年内跳槽次数越多,常常使你已获取的工作经验贬值得越厉害,从而会出现不是“报酬往高处”走,而是“报酬踏步不前”的状态。在别人每年都从业绩良好的公司里按部就班取得5%~15%的加薪时,你的踏步不前事实上就是“水往低处流”了。
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更换工作的频率已经越来越快,平均5年换一次工作。实际上,年轻人跳槽的频率比这还要快得多。社会固然需要一定的复合型和通用型人才,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由那些专业人才来维系着的。世界著名企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明出获得专利的新型产品,与他们拥有大量的各行各业的高、精、尖专业人才密切相关。因此,专家建议青年人要立足于自己的专业,刻苦钻研,不要被暂时的炫目光环迷住双眼而不断地跳槽。
林达是从美国回来的“海归”,到北京寻求新发展。以他的条件,很快谋到在某医疗器械公司做对外贸易的工作。一个月后,因为薪水问题,林达跳槽到了某4A广告公司。没几天,他又投奔了一家咨询公司。咨询公司上上下下的人刚刚认全,林达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
俗话说,“滚石不生苔”。跳槽太过频繁的人,往往得不偿失。因为工作能力的培养,都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如果经常跳槽转行,往往容易成为“万金油”,即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都不专业,哪家公司也无法长期用你。
国企福利、待遇、薪水也不错,缺点是分工太细、流动性差、纪律太多,单调的工作使齐帆很不满足。几年来,她一直在为“跳槽”努力,终于如愿以偿。但从踏进外企的第一天起,工作的压力、上司的刁难、同事的冷漠无不让她心灰意冷,只有委屈落泪的份。加上上班路途远,无法正常下班,总也不能适应环境,心情郁闷,感觉一下老了很多。每当想到原来的单位和同事,她的眼圈禁不住发红,上班成了地地道道的煎熬。在这种情况下,齐帆决心离开外企。
职业选择是为了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发挥自我价值,有所作为。所以选择职业一定要慎重、认真,本着对自我发展负责的态度,既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看低自己,而应早日确定自我努力的方向、领域、待遇要求。
一旦工作确定,就要认真干一段时间,争取早点干出成效来,以作为个人能力的证明。随便跳槽不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进步,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再也难以取得企业老板的信任。
多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
20几岁的年轻人,不要装得自己什么都懂。这不符合你的年龄,你也一时掌握不了那么多工作经验。因此,要多向老同事请教。
请教老同事,既长了见识,学了知识,又跟人拉近了距离,培养了感情,还不用你整天闷头闷脑或者上网查找,何乐而不为呢?
你不要不好意思觉得打扰了别人或怕耽搁了他们的时间,大多数人还是乐于给你帮助的。你也不要心存胆怯,不要害怕丢人。大大方方地请教别人是一件很值得赞赏的事情,连孔老夫子都要不耻下问,更何况是你呢?
刘超来报社快半个月了,还觉得自己游离在同事之外,根本没能融入他们的圈子,他为此很是郁闷。那天,他来到开水房取热水,只见负责楼层清洁卫生的黄阿姨一边打扫卫生,一边哼着歌。刘超和黄阿姨还算聊得来,现在上班还早,就和阿姨倾诉一下,心里能好受一点。
黄阿姨听了,笑着说:“你算是问对人喽,我在这儿干了十来年了,天天进进出出的,你们社里的情况我比谁都清楚。小伙子,你别着急,听我跟你慢慢说。你们编辑室的那8个人里,李剑现在是你们的头儿。主任调走了,就属他说话算数了。你可不要跟他顶牛,什么事都得听他的。前一阵子,就有个女孩不听他话被他骂走了。最好接触的是小田,他这个孩子心地善良,你可以先和他接触。小康脾气不大好,但心还是挺好的,但不要在他心烦的时候惹他。莉莉是个刀子嘴,说话刻薄。你要是在她面前做事就要谨慎点,不要给她留口实。小孟喜欢足球,你跟他聊足球他肯定乐意。老钱为人清高,他平时不喜欢说话,也不喜欢别人在他面前说好听的话。最不好说话的是老赵,当着你的面说一套,背着你的面又是一套,你可要小心点……”
听了这些指点,刘超顿时感觉云开雾散。根据黄阿姨的指点,刘超很快就找到了与同事交往的切入点,很快打开了局面,渐渐地跟同事的关系好起来了,有空闲的时候还帮黄阿姨打扫卫生。刘超已经在报社站稳了脚跟,每当回想起自己刚进来的时候,心里还有点发凉。想当初要不是请教黄阿姨,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