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三部分讲述的是必拓公司的历史。必拓起初是一家纯粹的荷兰公司,使用来自中国的劳工开发勿里洞岛上的一座大型露天锡矿。与此同时,曾一度拥有必拓的金科公司,其前身则以榨取廉价的黑人劳动力开发南非的金、铂和煤矿资源。
在南非灭绝人性的种族隔离制度下,金科公司兴旺发达起来。刚刚进入矿业界的德里克· 基斯就任金科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后,才把公司的发展方向重新定位为走出种族隔离制度的桎梏。基斯的继任者布赖恩· 吉尔伯森是一位有天分的数学家,也曾是一位火箭专家。他在1994 年从皇家荷兰壳牌集团手中买下必拓,作为将金科的核心矿业资产向全球金融市场转移的载体。
到2001 年必拓与必和合并前,两家公司都已得到过惨痛的教训,那就是矿产品价格的猛涨很容易以急速下跌的方式突然结束。当1997~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金属价格狂跌时,必和公司因其收购马格马公司在亚利桑那州和内华达州的铜矿进行了高达25 亿美元的资产减值。首席执行官约翰· 普雷斯科特和董事长杰里· 埃利斯因此丢掉了他们在必和公司的职位。
在绝望之中,必和的新董事长唐· 阿格斯找到了一位高大魁梧、爱骑摩托车的美国人保罗· 安德森。安德森的头脑就像他的块头和脾气一样出众。工程师出身的安德森此前担任杜克能源公司的总裁和首席执行官,他沉着冷静地着手解决必和公司的问题。正如唐· 阿格斯所说:“如今的必和必拓的真正设计师是他。其他人肯定也会声称自己奠定了必和必拓的基础,但这个人富有远见,他把公司发展的平台搭建得完美无缺。”在安德森和首席财务官查尔斯·“奇普”· 古德伊尔的带领下,必和公司的利润在两年内又开始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必拓公司也经历了一场情形相似但相对不那么难堪的挫折:该公司的声誉与它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股价一起大幅跌落。本书将首次披露布赖恩· 吉尔伯森和充满智慧的络腮胡子首席财务官米克· 戴维斯如何联手重振必拓并与必和联姻,以及必和公司的董事是如何在与必拓合并和兼并西部矿业公司两种方案中作出选择的。
最终与必拓联姻的诱惑力是必和无法抗拒的,合并以后的必和必拓成为世界最大的公司之一。事实上,这次合并成立了两家公司,即总部在墨尔本的必和必拓有限公司和总部在伦敦的必和必拓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分别上市,但其业务、董事会和管理层完全相同。合并过程中米克· 戴维斯离开了必拓,他在本书中首次披露了自己拒绝加入必和必拓的原因。他后来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英国/ 瑞士斯特拉塔矿业公司的领导人,并给必和必拓制造了许多麻烦。
本书第四部分叙述保罗· 安德森和布赖恩· 吉尔伯森是如何共同为合并后的必和必拓制定战略蓝图的。当制订计划的工作在2002 年完成后,安德森悄无声息地回到了美国,但仍是必和必拓公司董事会的一员。
吉尔伯森一就任必和必拓公司首席执行官,就与力拓公司的罗伯特· 威尔逊爵士联络,探讨这两个矿业巨人合并的可能性。但是唐· 阿格斯为自己被排除在会谈之外而大为光火。当吉尔伯森为了证明实力而向阿格斯发出挑战后,阿格斯召开了公司董事会会议。
2003 年1 月4 日,吉尔伯森得到通知,留在办公室里听候董事会对他的命运作出决定。在这动荡的一天中,吉尔伯森输掉了权力之争,也丢掉了他的工作。这是澳大利亚公司史上争议最多的事件之一,本书首次详细披露了该事件的幕后故事。
吉尔伯森的继任者奇普· 古德伊尔领导必和必拓在新世纪变化莫测的经济环境中发展。新世纪伊始,能源、金属和矿产品的价格迅速上涨,与之相应的是中国和印度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给国际市场带来的革命。
古德伊尔以及2007 年接替他的高瑞思奉行的战略是只开发规模大、成本低、寿命长的矿山,例如必和必拓占多数权益的智利埃斯孔迪达铜矿、位于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铁矿项目,以及位于罗克斯比唐斯的世界最大铀矿。
迈克· 萨拉蒙是一位出生在匈牙利的南非人,他先后供职于金科公司和必拓公司,并进入过必和必拓董事会。他说:“有很多人胡说什么规模并不重要。必和必拓现在在规模上已经与那些超级石油公司不相上下,从来还没有任何矿业公司达到过这样的规模。它现在已经不是一家澳大利亚公司,而是全球性公司。只要看看现在管理必和必拓的人来自哪些国家就知道了:首席财务官亚历克斯· 万斯洛是巴西人,首席执行官高瑞思是南非人,首席商务官阿尔贝托· 卡尔德隆是哥伦比亚人,负责铁矿业务的伊恩· 阿什比是澳大利亚人,负责钢铁原料业务的马库斯· 伦道夫是美国人。这是绝无仅有的。”
人们在21 世纪开始公开关注诸如“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公司诚信”、“社会给予的经营许可权”以及最为重要的“可持续性”问题。这些目标中的一部分是由必和必拓的竞争对手—力拓公司的罗伯特· 威尔逊爵士提出来的,而保罗· 安德森1999 年3 月亲手撰写了名为“进入21 世纪”的纲领性文件,开始在必和公司倡导这些目标。在合并后的必和必拓公司,这些目标又得到安德森的继任者们过度狂热的追捧,其中以奇普· 古德伊尔鼓吹得最起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