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5 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后的亿万年里,宇宙中的气体和尘埃不断旋转,形成了巨大的超高温球体,这些球体又不断崩塌和爆炸成为超新星。这些原子撞击的力量如此巨大,以至于质量较轻的氢元素和氦元素魔术般地发生了变化,在宇宙的巨型熔炉中产生了铁、镍等较重的元素。距今大约46 亿年前,在我们现在称为“银河”的星系中的一片巨大分子云里,这些较重的元素已经占了1.4%。
在周围星系力量的作用下,这片分子云缓慢形成了一个不断旋转的碟形星云,它的质量越来越向中心聚集。星云的旋转速度越来越快,形状越来越扁平,中心的温度也越来越高。在100 万年后,星云中心的氢的压力和密度终于达到了临界点,一次巨大的核聚变“点燃”了一颗恒星。
这颗恒星—也就是我们的太阳—吸收了这个正在崩塌的星云的大部分气体和尘埃,而距离较远的星云残骸逐渐聚集成团,并不断汇合成为越来越大的星体。在后来的几亿年中,较小的星体逐渐增大成为行星,它们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也固定下来。地球是从太阳系中心开始算起的第三颗行星,排在水星和金星之后。它那时是一片沸腾的岩浆海洋,其成分是28%的硅,8%的铝,6%的铁和4%的镁。银、铅和锌所占比例很小,在1%以下,而铀则几乎是比例最小的元素。
当时地球的大气中没有氧气。在小行星的不断撞击下,铁和镍元素下沉到地心。地球的体积逐渐增大到与现代的地球接近时,重力的作用使强烈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气体形成大气层。随着小行星撞击的逐渐减少,地球的温度慢慢降低,其表面形成了主要由较轻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的地壳。
距今20 亿年前,地壳形成了构造板块。在大陆漂移的过程中,这些地块逐渐形成了今天地球的地理和地质特征。澳大利亚曾是超级大陆—泛古陆的一部分。在泛古陆分裂后,澳大利亚板块又成为南方的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
大约17 亿年前,澳大利亚板块内部产生了一条巨大的裂谷。水和泥沙冲入这条裂谷,火山喷发则开始把铁、锌等金属元素从岩石中析出并沉淀下来。在亿万年中,地热的力量把金属分离和聚集起来,与此同时其他的巨大力量则使岩石褶皱叠起,形成山脉。矿体在岩石中发育,形成于地层深处的矿物变为云母,而沿着地表下的破碎带流动的液体则沉淀生成石英。地壳的弯曲、褶皱,以及金属元素析出沉淀的过程持续了10 亿年之久,但是在距今约5 亿年前,这一地区逐渐安定下来,成为一个稳定的大陆地块的一部分。
在澳大利亚大陆,有一个长约2.5 公里、宽6 米~23 米的矿带,其形状就像一枚插进地里的飞去来器①,只有顶端—一座“断背山”微微露出地表。大约4 000 万年前,澳大利亚开始与冈瓦纳古陆分离。狂风、冰川、巨大的洪水以及其他的风化作用把这个矿带表面的盖层剥离,使矿体暴露出来。
澳大利亚大陆向北漂移,途中经过一些火山活动地区,形成了现在新南威尔士州和昆士兰州交界处的沃宁山,以及这块大陆上的最后一座活火山—南澳大利亚州的甘比尔山,它最后一次喷发是在4 000 年以前。
此时,澳大利亚大陆出现生命形态已有38 亿年,而人类定居于此也有5 万年以上的历史。澳大利亚原住民对于脚下的矿产资源一无所知,也一无所用。
但在遥远的美索不达米亚,定居于底格里斯河河谷的民族已经学会了从地表的岩石中提取铜和锡,并把这样冶炼出的青铜铸造成工具、武器和宗教器物。很快,世界许多地区的人群又逐渐掌握了熔炼矿石以提取宝贵的铁金属的原始技术,并开始使用铁器。
居住在“断背山”周围红色沙质土壤地区的维里亚卡利游牧民族沿着祖先留下的“歌之路”在沙漠中随季节迁移,而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边则上演着许许多多的帝国兴衰。冶金技术使这些帝国拥有了测量和标明船只航线的手段,因此最勇于探险的船只开始了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的旅程。
当英国航海家詹姆斯· 库克于1770 年“发现”澳大利亚时,他的主子们对这块土地并无好感。他们把新南威尔士划为专门流放英国罪犯的“垃圾场”。然而,当白人于19 世纪50 年代在澳大利亚发现数量惊人的黄金后,有关“南方大金矿”的说法再次复活,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蜂拥来到这块古老的大陆。他们从维多利亚州沿着矿层的方向向北进发,把新南威尔士这一大片囚犯的殖民地变成了繁荣的定居区和潜力无穷的幸运国度,直到黄金被采完。当地居民转而从事畜牧业。在广阔的草原上,到处是牧人们的牛羊群。而原住民则在随风传播的陌生疾病侵袭下退向内陆。
在维里亚卡利人称为“维利亚玛”(Willyama,意即“年轻人的地方”)的“断背山”附近,生活一切照旧,维里亚卡利人靠小河的河床和泉眼周围的鸸鹋、蜥蜴和袋鼠为生。
风从西方和北方刮来,雨水则时有时无,然而这片低矮的山脉依然像无人知晓的千万年前那样屹立不动。在夕阳的照射下,“断背山”映出凹凸不平的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