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罗拉多(Colorado),也就是19世纪70年代银矿大发现的所在地,威尔逊找到一位顶级的冶金学家赫尔曼·施拉普(Herman Schlapp)来负责冶炼业务。在内华达,他聘请威廉·巴顿(William Patton)为总经理。巴顿曾在著名的卡姆斯托克矿脉(Comstock Lode)[1] 担任经理,他签约必和的年薪达4,000英镑,这在当时的澳大利亚可谓令人目瞪口呆的高薪。 施拉普和巴顿都为必和公司做出了贡献。施拉普引进了新冶炼厂,每周可在矿山现场处理10,000吨矿石。在他的建议下,必和把精矿运到皮里港(Port Pirie),并在此地建了一个精炼厂,把炼出的银卖给澳大利亚银行,铅则销往英国和中国。
把产品运至海港仍然是个问题。南澳大利亚州政府将铁路延伸到该州的边界,但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拒绝把南澳的铁路与靠近边界的两个城镇连接起来。于是在必和的倡议下,当地居民发起成立了锡尔弗顿铁道公司(Silverton Tramway Company),于1888年修建了一条通往南澳大利亚州边界的铁路。正在澳大利亚访问的曼彻斯特公爵(Duke of Manchester)莫名其妙地被强拉到布罗肯希尔,在那里他把一瓶热的香槟酒打碎在一节铁路车厢的保险杠上,标志这条铁路正式投入使用。公爵对浪费香槟似乎很恼火,于是他来到德拉莫尔旅馆(Delamore’s Hotel),宣布由他请客,在当地居民的协助下,伴着打气助威的“他真是个好家伙”(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2]曲调,把酒吧的全部存货喝了个精光。锡尔弗顿铁道很快成为澳大利亚最赚钱的私人铁路。
巴顿则为采矿工艺带来了规程和规划。他开始采用方框支架来支撑地下采矿工作面的顶板和墙壁。这种方法是他在美国首先使用的,他认为这样就无需以后再回填了。这种方法显著提高了效率。然而,他很快就会发现被称为“大矿山”的布罗肯希尔矿与他习惯的紧凑结实的美国矿山截然不同。布罗肯希尔的地层一受扰动就容易产生位移或“蠕动”(creep),而用俄勒冈松木制成的支架则由于干燥气候而变脆、易燃。矿工们生活在对“蠕动”的恐惧之中。作家艾恩·伊德里斯(Ion Idriess)年轻时曾在这个矿工作。他后来写道:
“很难想象在井下还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 在母岩的缓慢增加的、毫不留情的重压下, 沉重的木材低语、喘息、颤抖、摩擦、变形、断裂、分开,继而发出尖叫声, 最终木材接缝处迸裂为大量碎片。”
发生这种情况时,矿工就得赶紧逃命。然而落石经常是比他们早了一步。
在布罗肯希尔,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放弃坑采而改用露天开采。然而露天开采也有自己的问题:人和马经常从巨大采场的侧壁上掉下来摔死。事实上,矿工(他们已经开始自称“奴隶”了)认为,老板们更关心马的死活而不是人的死活。一匹马值40英镑,而一个矿工花几便士就能再找一个。
[1] 1859年在美国内华达州发现的大银矿。——译者注
[2] 著名英国民歌。——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