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待遇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激烈的反应。1888年,矿工们组织成立了联合矿工协会(Amalgamated Miners’ Association, 简称AMA),要求更好的待遇。腰缠万贯的矿主与那些替矿主从地层深处挖出财富的矿工之间的巨大反差触到了矿工的痛处,也切中了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新生的澳大利亚价值观的核心。这种反差使工会领导人变得极其好战,他们的顽固不化很快就与矿主们不相上下。到1889年,AMA使用各种手段,包括一些不太光明正大的手段,使全镇5,000名矿工几乎全部加入工会,只有300人除外。然后,在对自己讨价还价的实力有充分把握后,工会告诉公司他们不愿与未加入工会的工人一起工作, 并以罢工来支持自己的要求。仅仅8天后,资方就彻底投降了。从此他们将只雇用工会会员,甚至还从会员的工资中扣除会费转交工会。
但是这次初战告捷只是后来延续将近一个世纪的大混战的开端,在这场混战中双方的互相仇恨和敌视都越来越强烈。第二年,AMA对海员“兄弟”的大罢工表示支持。当以必和为首的矿主看来似乎站在船主一边时,AMA威胁举行闪电式大罢工。布罗肯希尔的矿业公司们几乎立刻屈服,将每周工作时间从48小时减为46小时,并签署协议,答应“在今后出问题时”接受法律裁决。
一年后,经济形势急转直下。金属价格下跌,经济萧条来临。到1892年,必和公司的董事们准备反击了。他们暂停向股东发放当年的股息,把现金储备留下准备长期斗争。工会领导人迪克·斯利茨(Dick Sleath)也叫他的人准备战斗。年轻强壮的斯利茨曾是矿业公司的发起人,加入工会后成为管理者和组织者。对自己队伍中的激进派,他加以抵制。有些持有不同意见的工人对保持工会团结的号召充耳不闻,结果被其他工人的妻子和女儿涂上柏油、粘上羽毛,斯利茨也试图让这些妇女平静下来。但是一旦战事来临,他证明自己是能干的组织者和鼓舞人心的领袖。
6月30日,公司宣布将在7月30日前中止早先的协议,并从那以后开始以“合同”方式雇用非工会的矿工,而工会会员的日工资保持不变。仲裁是不可能的了,双方也不会进行任何协商。战斗开始了。在18个星期的时间里,这场战斗很多方面看上去就像一场内战。工会会员们在布罗肯希尔的中心公园(Central Reserve)发表激昂的演说,并不断高唱“不列颠,统治吧!”(Rule, Britannia!)[1],特别强调“不列颠人永远、永远、永远不会做奴隶”这段歌词。社区和宗教领袖的支持声明也使工人们燃起希望和热情。就像工会传统的歌曲中唱的那样:“联合起来的工人,永远不会失败……”
[1] 英国作曲家Thomas Arne (1710-1778)根据苏格兰诗人James Thomson的诗句谱写的歌曲, 被称为英国的非正式国歌。 ——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