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的威胁暂时得到抑制后,必和董事会将注意力转向其他重大问题。 首先是“硫化物问题”。 在矿体表层的氧化矿物以下, 是一种颗粒较细的银、铅、硫和锌的混合物, 其中锌的成分人们想尽办法也无法分离出来。这种物质越积越多, 堆成小山, 多年以来一直让矿业界最优秀的人才绞尽脑汁。 使用机械矿筛和摇床取得了一些进展, 这些机械架设在矿脉旁边的工棚里, 它们通过振动搅拌混合物来分离其成分。 1896年, 必和公司在矿山现场建立了大型选矿厂, 对银和铅进行分离。 必和对工艺流程做了进一步的改进, 在1899年又建造了年处理能力60万吨的第二套装置。剩下的硫化物中含有锌, 其价值当时几乎相当于银和铅的总和。但是只有分离出来, 锌才能实现价值。 一千多万吨这种潜在价值极高的尾矿散布在矿脉周围, 让人看着干着急。
直到必和公司最出色的海外引进人才——纪尧姆·丹尼尔·德尔普拉特(Guillaume Daniel Delprat)到来,该公司才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或曰溶液)[1]。 德尔普拉特出生于荷兰西南部的代尔夫特(Delft), 此地以精致的蓝色陶瓷器以及天才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2]而闻名。他父亲是荷兰的国防大臣, 他本人很快就以多才多艺而出名。他曾在臭名昭著的苏格兰泰河大桥(Tay Bridge)当见习工程师, 那座桥在一列火车通过时倒塌, 火车冲进河里,造成75名乘客死亡。 不过那次事故反倒坚定了德尔普拉特运用一切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决心。 他在当地的纽波特(Newport)工程学院学习物理学课程, 并且通过与他父亲通信来研究高深的微积分。
他先后在西班牙的几个铜矿和银矿任职, 在英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之外又掌握了西班牙语。 1892年,他在一份美国科学刊物上发表了有关“从宽矿脉或矿体中提取矿物”的突破性论文。 必和公司总经理亚历山大·斯图尔特(Alexander Stewart)几年后读到这篇论文, 立即向董事会做了报告。 1898年6月, 德尔普拉特接受了担任必和公司副总经理的邀请, 并于9月3日抵达阿德莱德, 斯图尔特前往迎接。
德尔普拉特当年已经42岁。 自强不息的他热衷于新近流行的“配尔曼游戏”(Pelmanism), 这种增强记忆力的儿童游戏如今更多被称为“配对”(Pairs),参加游戏者力图找出成对相同的卡片。 他力量过人, 能够用两个手指捏碎核桃。 有一次他妻子抱怨说有位同事在握手时总是故意用力捏疼女士, 于是德尔普拉特就在握手时捏碎了那位同事的手。
他具有典型的欧洲趣味: 热爱国际象棋、法国文学、击剑和草地网球。 但是他也渴望冒险, 而必和公司的确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德尔普拉特的妻子和7个孩子中的5个于1899年1月到达澳大利亚。 在布罗肯希尔住了一段时间后, 他们于1904年定居阿德莱德。 德尔普拉特很快被提升为总经理, 取代离去的亚历山大·斯图尔特, 开始在布罗肯希尔、皮里港、墨尔本乃至欧洲和美国之间奔波往返。不过, 他急需解决的还是硫化物问题。 由于国际交易所的银和铅价格不断下跌, 这一问题变得更加急迫。
布罗肯希尔镇上到处都是堆积成山的“废料”。 这些废料砂粒飞进所有暴露在外的人体器官和人造物体的孔穴。 这些废料堵塞机器, 让家庭主妇绝望, 让老人和孩子不适和患病。然而, 最让人垂头丧气的是, 一切把废料中的无穷财富释放出来的努力全都一无所获。
[1] 在英文中解决方案(solution)也有“溶液”的意思。——译者注
[2] Jan (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 荷兰绘画大师。——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