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普拉特处理这种问题可谓行家里手。他首先放弃了以振动方式分离银和铅的工艺, 而是采用他发明的方法, 将矿泥制成砖状, 再通过焙烧脱硫。 剩下的矿团就可以用传统方法进行冶炼了。 但是这种工艺仍然无法回收锌。这里他想起了在西班牙运用过的一种从黄铁矿中回收铜的方法, 就是把矿石溶解, 然后从溶液中提取金属。
在矿井口, 德尔普拉特与他的首席冶金学家A·D·卡迈克尔(A.D. Carmichael)及其出色的助手莱斯利·布拉德福德(Leslie Bradford)一起工作。 德尔普拉特告诉卡迈克尔:“把那玩意儿煮沸, 看看它是否会溶解。” 首席冶金学家半信半疑, 但布拉德福德立即响应。 结果并不令人振奋,不知为什么, 比重比水大得多的锌不沉下去。 卡迈克尔很得意:“没用, 我告诉过你们。 那东西不会溶解, 我没办法让它沉下去。” 德尔普拉特仔细研究了一下那个烧杯,然后把里边的东西倒进布拉德福德手里的另一个玻璃容器中。 这一次, 那些浸透了锌的渣滓又违反重力原理而浮到水面上。 突然, 德尔普拉特恍然大悟。 “嘿, 我们把这两种物质分开了,” 他说。 “这跟溶解一样管用。”
这种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即碳酸产生的气泡可使矿物浮在液面上, 人们还要在若干年后才能明白。 但是眼下这种方法行之有效, 这就足够了。 这种浮选工艺,在与墨尔本酿酒师查尔斯·波特(Charles Potter)发明的工艺相结合, 并经过莱斯利·布拉德福德和E·J·霍伍德(E.J. Horwood)改进后, 开辟了新的财源。 到1911年, 必和公司已经生产了50万吨珍贵的锌精矿。
处在矿脉走向两端的其他矿业公司也从这种新技术中受益。 受益者之一锌矿公司(Zinc Corporation)建立于1905年, 其创建者是一批澳大利亚矿业企业家, 以及一位崭露头角的美国工程师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 他后来于1929-1933年担任美国总统。该公司大规模应用霍伍德的技术, 由此打下公司事业的基础。 后来通过跨国扩张和兼并, 该公司演变成为力拓集团。 力拓集团2006年的销售额达到250亿美元, 是仅次于必和必拓的世界第二大矿业公司。
与此同时, 德尔普拉特劝说公司把冶炼厂迁往斯潘塞湾(Spencer Gulf)东岸的皮里港, 这里更容易得到大量的水、石灰石和铁矿石助熔剂。 董事会同意了。 也许当时董事会并未意识到, 这不仅是必和离开它最初财富源泉的第一步,也是公司业务活动的一个崭新方向。
铁矿石来自海湾另一面海岸以西70公里的两座资源丰富的崎岖山峰——“铁君主”(Iron Monarch)和“铁峰”(Iron Knob)。 这两个项目从1891年起就属于明登山矿业公司(Mount Minden Mining Company)。 到1896年, 由于明登山公司的所有者厄恩斯特·西克曼(Ernst Siekmann)未能及时完成他对南澳大利亚州政府承诺的义务, 他面临失去这些租地的可能。 必和公司通过它最活跃的董事之一约翰·达令(John Darling)对这些租地提出了申请。 达令是一位富裕的阿德莱德粮食商人, 他有强大的政治野心和广泛的支持, 包括他弟弟——澳大利亚板球队队长乔·达令(Joe Darling)的支持。
西克曼坚决反抗。 在接下来的3年里, 达令非要压倒对手不可的决心得罪了阿德莱德上流社会的一些人, 重新激起了社会上对必和“胜者通吃”信条的憎恨。州立法会[1]选出一个委员会专门调查必和的所作所为。人们谴责达令是个“敲诈者”。 一位证人说:“在矿山营地里, 他要是能逃过私刑就算幸运。”
[1] 立法会(Legislative Council)为南澳大利亚州议会两院的上院。 ——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