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血与铁(6)

必和必拓:从矿山赌徒到巨无霸 作者:(澳)彼得·汤姆森


在整个大战期间,在必和的矿山不断发生劳资冲突。到了1919年, 所谓“希金斯裁决”的有效期将满, 工会开始鼓动要求更短的劳动时间和更高的工资。 此前, 必和公司于1917年在纽卡斯尔成立了一个“御用工会”——“钢铁工业雇员保护协会”(Iron and Steel Industry Employees’ Protective Association)。 公司以每天2先令额外工资的条件和“要么加入, 要么走人”的暗中威胁强迫工人们加入这个工会。 但是这种做法始终未被其他工人接受, 只得在1921年停止。 此时在布罗肯希尔, 矿上的木匠为要求更高工资而举行罢工, 矿工们也乘机要求更好的卫生和安全条件。 一位矿工后来这样讲:

“我们的人走在布罗肯希尔的大街上, 从脸色上就可以看出离死期不远了。 他们的肺里满是铅尘,从肺炎发展到肺结核, 没多久他们就死掉了。 人们常说布罗肯希尔的矿工最多也就能活40多岁。”

2006年对詹姆斯·哈迪有限公司(James Hardie Limited)[1]有关石棉吸入症赔偿问题的强烈抗议, 在很大程度上是1919-1920年必和矿工争取更好卫生和安全条件的斗争的重演。 工人的斗争激发了社会上反对必和的情绪。 像形迹可疑的墨尔本商人约翰·雷恩(John Wren)[2]这样的机会主义者向工会捐款9,000英镑, 以提高自己的声誉。  墨尔本的《先驱报》(Herald)也在新闻版上展示生病和垂死的矿工的惨状。 然而必和公司不为所动。

布罗肯希尔新的工会领导人威廉·“肖蒂”[3]·奥尼尔(William “Shorty” O’Neil), 在1917年年仅14岁时就跟着父亲一起去过矿脉线。 身材矮小的肖蒂开始时在大矿山的地面上工作, 他的任务是扛着装满煤的煤油罐去发动蒸汽机。他的血液中流淌着工会精神, 很快他就升到了巴里尔岭地区第二大工会——火车司机和司炉联合协会(Federated Engine Drivers and Firemen’s Association)的领导层。 他从父亲和叔父那里听说过1892年的传奇和1909年的斗争故事, 但他还从未想到过自己会遭受18个月领不到工资的令人精神颓丧的屈辱。后来他在接受报纸采访时说, 就是在这段时间, 他学到了这个道理:“不踢人, 就得挨踢。” 这句话成了他的名言。

有段时间, 肖蒂的父亲米克(Mick)又拿出鞋匠的家什重操旧业, 在手工业大厅外面修鞋补靴, 而肖蒂则负责擦皮鞋。这种屈辱深深刺痛了他的心灵, 尽管后来工会获得了一场著名的胜利。 当必和公司最终投降的时候, 工会的所有要求都得到了满足: 前所未有的每周35小时工作时间、中止夜班工作、停止在工人工作时进行爆破的危险做法, 以及实行由公司出资的医疗检查和工人赔偿制度。 然而根本还来不及庆祝, 1921年世界金属价格暴跌又使大批工人失业, 奥尼尔父子再次沦落到靠工会救济度日的窘境。



[1] 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上市的建材公司, 是澳大利亚开采石棉和生产石棉制品的主要公司之一。 ——译者注

[2] John Wren (1871-1953)是靠经营赌博业起家的墨尔本商人, 在20世纪20-40年代在墨尔本体育娱乐界及政界有相当影响。 ——译者注

[3] 意为“矮子”。 ——译者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