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这位年轻的律师就擅长在澳大利亚公司法的泥沼中找到出路。 “总的说来, 我不是商人, 也不是银行家,而是律师。” 他在解释使自己成为澳大利亚第一个“十亿富翁”时顽皮地一笑。 他的私人企业海茨伯里证券公司(Heytesbury Securities)在他旗下最大公司贝尔集团(Bell Group)拥有控股权。 海茨伯里这一名称来自一位远亲——19世纪英国驻莫斯科的大使海茨伯里勋爵(Lord Heytesbury)。霍姆斯·阿·科特使用海茨伯里家族的标志, 并以贵族的派头在小指上戴了一枚海茨伯里家族的印章戒指。[1]
他以不到10万澳元买下了一家旧毛纺厂的控制权,并使其盈利。 然后他又收购了一家工程和运输企业贝尔集团, 由此进入自然资源行业。 在他位于珀斯(Perth)市中心圣乔治大街(St. Georges Terrace)上的高层办公室里, 霍姆斯·阿·科特展示了一幅题为“墨尔本在燃烧”的画, 这幅画以希罗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2]的风格描绘了人们在地狱中翻滚扭动。这幅画可以看作一种隐喻, 影射了霍姆斯·阿·科特与总部位于墨尔本的必和公司之间的关系。 在7年时间里, 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互相敌视发展到势不两立。
在他对必和下手之前, 霍姆斯·阿·科特已经创造了一系列骄人的战绩, 1979年他甚至在争夺雷吉·安赛特爵士(Sir Reg Ansett)[3]的公路运输、航空公司和电视帝国的控制权时给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也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20世纪80年代初, 他拥有1亿澳元现金, 并在一批公司占有战略性股份。 使这场即将到来的必和争夺战格外激烈的是: 霍姆斯·阿·科特1981年出价1.2亿澳元竞购农牧业公司艾德·史密斯·戈德斯布罗·莫特(Elder Smith Goldsbrough Mort), 因此与约翰·埃利奥特发生了冲突。 这场斗争最终以一次反向兼并结束:艾德士公司(Elders)表面上买下了埃利奥特的果酱公司亨利·琼斯·IXL(Henry Jones IXL), 但事实上埃利奥特和他的董事们掌握了新公司的控制权。
72岁高龄、已经退休的伊恩·麦克伦南爵士出任艾德士-IXL公司(Elders IXL)公司董事长, 埃利奥特任首席执行官。 麦克伦南不得不在1977年辞去必和公司董事长职务, 因为他已经超过了必和董事的强制退休年龄。 但是艾德士公司为了让他出任董事长而特别修改了组织条例。失去艾德士董事长职位的诺曼·扬爵士(Sir Norman Young)把麦克伦南的行为描述为“自高自大与盲目自私的奇怪结合”。但是当时年仅40岁的埃利奥特绝不会在没有他久经考验的密友麦克伦南掌舵的情况下贸然驶入未知的水域。 埃利奥特说:“他非常坚强、非常正直、非常聪明、非常善于谈判。他教了我很多东西。”
通过低价买入股票, 然后以兼并溢价卖出, 霍姆斯·阿·科特在他与埃利奥特的第一次遭遇战中赚了1,650万澳元。 现在他把注意力转向英国。 他兼并了卢·格雷德(Lew Grade)[4]的联合传播公司(Associated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简称ACC),当时该公司因为格雷德灾难性地参与拍摄电影《打捞泰坦尼克号》(Raise the Titanic)而几乎破产。 这位老迈的演艺界人士对媒体抱怨说:“(拍这个电影)比降低大西洋的水位还贵。” 用一位评论家的话来说,霍姆斯·阿·科特一夜之间就把格雷德从“电影大亨”降级为“左边第三个拿长矛的小卒。”
[1] 霍姆斯·阿·科特的父亲是第四世海茨伯里勋爵兄弟的次子。霍姆斯·阿·科特这一姓氏开创于1833年, 当时威廉·阿什·阿·科特(William Ashe à Court)在怀特岛(Isle of Wight)的卡尔本(Calbourne)与伊丽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结婚。威廉的父亲就是1820年被封爵的英国外交官和政治家第一世海茨伯里勋爵。——原注
[2] 希罗尼穆斯·博斯(1453-1616), 荷兰画家, 擅长以魔幻的风格表现道德或宗教的主题和故事。——译者注
[3] Reginald Myles “Reg” Ansett (1909-1981), 澳大利亚企业家, 1936年创建安赛特航空公司(Ansett Airlines), 并拥有公路客货运、电视台等一批企业。 1979年其航空、公路运输及电视业的权益被默多克和彼得·阿贝尔斯(Peter Abeles)的财团兼并并瓜分。 安赛特航空公司于2001年破产。 ——译者注
[4] Lew Grade (1906-1998), 出生于乌克兰的英国电视电影巨头、制作人。 ——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