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林盖姆为犹他的资产开出了35亿美元的天价, 实际上这个价钱比当时必和公司的资本价值还多5亿美元。 尽管如此,在9月10日的一次董事会会议上,必和的董事们还是决定与GE展开谈判。 这个决定标志着“澳洲巨人”现代历史的转折。 董事们承认, 如果他们不买下犹他,必和就会重新成为一家只拥有举步维艰的钢厂和日渐衰老的巴斯海峡油田的公司, 其主要销售收入基本上依赖日本一个国家。 当时担任必和运输公司总经理的约翰·普雷斯科特说:“布赖恩·洛顿对于收购犹他行动的构想是用它来实现公司在海外的扩张。虽然GE兜售的主要资产是昆士兰州的煤矿, 布赖恩认为应该用犹他来把必和的业务扩展到澳大利亚以外, 因为澳大利亚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必和增长的需要了:钢铁工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停滞, 全盛时期已过;在堪培拉掌权的是工党政府, 在70年代早期经受过工党政府的统治后,没有人清楚工党会有多么社会主义化, 会尝试进行多少控制。 最后结果是工党并没有那样做, 但我们在收购犹他的时候并不知道。 不过布赖恩有这种构想, 并且最终实现了这种构想。”
犹他公司在昆士兰业务扣除各种税费和成本后的利润从1970年微不足道的800万澳元猛增到1976年的1.37亿澳元。 这一年雷吉·琼斯吞并了犹他公司, 为的是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使GE公司的资产多样化。还从来没有任何在澳大利亚开展业务的公司产生过如此之多的利润。同期必和公司利润只有6,350万澳元, 还不到犹他利润的一半。 必和公司雇用了60,000名澳大利亚工人, 而犹他只用了2,700名。 从那以后, 犹他继续实现着惊人的利润,尽管杰克·韦尔奇对矿产品价格不断波动的特性有种天生的反感。
根据犹他公司与昆士兰州政府的协议,煤炭从矿山运到海伊角码头是用包括6台机车和148节货车车厢的火车,一列火车可装载8,500吨煤, 价值40万澳元。 每星期都有70多列这样的火车把高品位的焦煤运到海边, 运到排队等待装载运往日本和欧洲货物的散装货船上。 每星期, 犹他开发公司的净利润都超过300万澳元。
这种协议安排看来对这家美国矿业公司如此有利,以致于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的《时事经纬》(Four Corners)[1]节目的调查人员于1977年质问为什么这种安排给澳大利亚公众带来的好处相对较少, 而给犹他公司的美国股东们带来巨大的回报。 在节目中, 当时的联邦政府国家资源部长道格·安东尼为犹他辩护,说后者 “是昆士兰煤炭开发的先行者……他们进入该地区进行勘探, 他们在煤价还很低时就开始开发, 并取得了成功。”
而影子部长保罗·基廷的态度则更有民族主义色彩。他说:“我们当然的确需要一部分外资, 但澳大利亚资源的控制权和所有权应该是澳大利亚资源开发政策的主要要求。”
据披露,犹他公司的成功, 在相当程度上要归功于它与昆士兰州政府的协议。 1976年, 州的各种税收和资源使用税只占犹他公司总销售收入的不到4%, 即2,100万澳元, 而公司向昆士兰州政府支付的铁路运费占销售收入的10%即5,600万澳元。 与此同时, 公司的利润则占销售收入的25%, 即1.37亿澳元。[2]
[1] ABC电视台的著名时事评论专栏节目。 ——译者注
[2] 尽管犹他公司强烈抗议, 保罗·莱恩纳姆(Paul Lyneham)1977年的《时事经纬》专题报道获得了一项洛吉奖(Logie award)(澳大利亚电视业的最高奖项——译者注)。 ——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