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必拓(6)

必和必拓:从矿山赌徒到巨无霸 作者:(澳)彼得·汤姆森


“在失去印度尼西亚的矿山时,必拓获得了不错的补偿。 随后在20世纪60年代,它开始开展多样化经营,大量发展下游企业,特别是在荷兰。”保罗?埃弗拉德说,“它涉足从金属衍生出的各种加工制造业,并在北海买下了一些勘探区块。但从本质上讲,那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因为必拓丢掉了作为一个矿业公司存在的理由,并最终于60年代末出现了现金流的问题。”

如果雨果?劳登睿智的儿子约翰?雨果(John Hugo)没有肩负起家族新的历史使命,并从父亲手中接掌皇家荷兰壳牌,可能必拓已经垮掉了。在1959年接手集团管理委员会(两家母公司最高级管理人员构成的委员会)主席一职后,他做出了一系列决策,使得必拓迈入了公司发展的新阶段。[1]

劳登那年54岁,是一位身高六英尺一英寸、宽肩膀、古铜色皮肤、魅力十足的石油业人士,拥有祖父詹姆斯灵活变通的外交技巧以及父亲雨果的技术知识。他可以流利地讲五种语言——荷兰语、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和德语,并与中东各国统治者以及欧洲的皇室过从甚密。他与妻子——文森特?范丘尔男爵的直系后裔——玛丽?范丘尔?范塞罗斯克肯(Marie van Tuyll van Serrskerken)住在伦敦格罗夫诺广场(Grosvenor Square)一套时髦的公寓中。

中东国家政治的变迁使得世界石油市场变得空前的脆弱。作为刘易斯?威克斯的老东家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的董事长,芒罗?“杰克” ?拉思伯恩(Monroe ‘Jack’ Rathbone)没有和产油国协商,就于1960年9月将中东石油的每桶标价砍掉14美分——相当于百分之七,这使得 “七姐妹”[2]丧失了对世界石油供给的控制。壳牌和其他几位“姐妹”被迫根据她们之间的密约,进行了类似幅度的降价,但对后果惴惴不安。时任壳牌董事长的约翰?劳登警告其合作伙伴:“在这样一个对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要的行业里,你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但是,拉思伯恩的背景是炼油, 他是搞下游产业的,并没有处理产油国民族主义情绪爆发事件的经验。来自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和科威特的代表聚集在巴格达。整个巴格达当时由于拉思伯恩的单方面降价行为而处于骚乱状态。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策动政变,把将英属石油产业国有化的伊朗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Mohammed Mosaddeq)赶下台。为防止伊拉克发生类似的事件,坦克和全副武装的士兵上街巡逻。

五大石油出口国占据了整个世界原油出口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会议上,代表们决定设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以求在西方石油公司的贪婪索取下保护自身利益。OPEC旨在实现集体参与议价,并针对干涉成员国内政的行为进行自卫。拉思伯恩触发了一场革命,对石油公司及其广大客户造成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困难时期,约翰?劳登越是努力确保壳牌在中东地区获得足够石油,就越发觉公司不能再仅靠石油和天然气来维持收入。在位于伦敦城圣海伦大街(St Helen Court)的中央办公楼(壳牌从不用“总部”这一称呼)昏暗的镶木办公室里,他构思了多样化发展的新战略。 除继续致力于开发石油市场以外,他敦促下属调查研究新的业务领域,包括化工、矿产、冶金、核能以及煤炭。



[1] 皇家荷兰壳牌从未有过美国式的首席执行官这一职位,其最高管理职位就是管理委员会(CMD)主席。 ——原注

[2] “七姐妹”指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后来的埃克森)、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后来的皇家荷兰壳牌)、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 后来的BP),纽约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of New York, 后来的美孚)、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of California, 后来的雪佛龙)、海湾石油公司(Gulf Oil)和德士古公司(后来与雪佛龙合并)。——原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