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经适应了5%或10%甚至15%的利率水平的西方房屋业主和投资者而言,在未来这些年利率保持在2%以下的水平似乎是难以置信的。但值得一提的是,自1995年以来的15年中,日本的利率一直保持在1%以下。美国和英国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曾经经历了更长时间的低利率。在1930~1955年的25年中,美国和英国的国库券利率从未超过2%,而其中很长一段时期,收益也都不到1%。这些低利率并不是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的征兆。事实上,1930~1955年这段利率极低的时期创下了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历史纪录。这一时期恰逢一场世界大战,还有严格的金融监管以及信贷配给,因此无法证明低利率是否有利。但是,它证明了多年甚至几十年的低利率可以与强大的非通货膨胀性增长相容。
因此,中央银行可能在未来数年甚至几十年保持极低的银行利率。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它们要这么做?第一个原因是后雷曼时代经济的严重衰退。即使世界经济在危机之后出现迅速反弹,但是大量闲置产能—如失业工人、闲置的工业机器、空置的办公室及厂房等—也将会存在多年。经济活动的实际水平与其潜力之间的差距被称做“产出缺口”,2009年年底无论官方或私人的估计都显示这个缺口格外大,比以前任何一次经济衰退时期都大。
鉴于这个简单直接的统计事实,即使经济出现快速复苏,央行行长们也不会希望紧缩银根。他们不会对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回应,反而会更关注产出水平,因为即便经过几年的快速复苏后,产出仍可能保持在一个异常低的水平。当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恩在危机发生后,被问及经济一旦恢复到适度增长,他是否会提高利率来给经济降温时,他非常明确地解释了产出水平与增长率重要性之间的差别。他改写了比尔·克林顿在1992年大选时激励美国选民的那句名言:“关键是经济,傻瓜!”金恩讲道:“问题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多少,关键是水平,笨蛋!”美联储于2009年11月发表的公报也肯定了类似的态度,当时它第一次明确指出其被迫提高利率的三个因素:失业率显著下降和产能过剩的缩减、通货膨胀的上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明显恶化。
因此,相信利率会在长时间内保持极低水平的首要原因就是各国的央行如今都致力于积极支持经济活动、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
世界各国央行行长对需求管理政策的欣然接受,是世界经济过渡到资本主义的一大显著标志。这样一种对货币政策采取积极主动的做法恰恰是第三代资本主义经济理论所深恶痛绝的,它曾明令宏观经济政策只能应用于通货膨胀控制。对于央行行长们的自尊心而言,颇为幸运的是,将危机前的那些货币论的正统学派作为根基的政策实践及其经济理论之间的矛盾,随着雷曼危机而被洗刷殆尽。在因金融机构国有化导致经济活动及就业市场崩溃之后,通货膨胀实质上已消失了—这就使得各央行佯称它们仍然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标,而事实上正在千方百计控制失业率,并努力刺激经济增长。
展望未来,2008年9月15日之后经济活动和就业市场的崩溃也使央行行长们深信,除非世界各经济体都能实现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强势增长,才会有通货膨胀的风险。没有如此长期的快速增长,不可能有效弥补产出缺口—只要这些巨大的产出缺口仍然存在,通货膨胀就不可能发生。至少,这是后雷曼时代大部分央行行长的观点,而且未来一段时期他们也不可能改变这一看法,尽管他们面临的来自经济学家和投资家们的批评仍固守着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