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2009年危机爆发后,利率之所以仍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场危机恰恰是由世界各地的政府债务所引发的。鉴于目前政府债务处于一个无法维持的水平,央行行长和财政部长们都一致认为,当经济衰退明显结束时,必须把减少政府赤字放在经济的首要地位。一旦经济发展强劲到足以承受更大的政策压力时,紧缩政策显然应通过缩小预算赤字来实施,而非提高利率。
但是如果税收提高,政府开支被压缩的话,将自动遏制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果从2011年开始大幅度削减预算,那么,中央银行将需要通过削减利率或至少保持低利率水平,而不是加息,来抵消经济衰退的影响。紧缩货币政策加上收紧征税和开支的“止血带”可能会使经济再度陷入衰退。没有任何一国央行愿意承担这个风险。
最后一个关于长期低利率的争论,与高储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特别是在很多家庭纷纷开始加大储蓄的美国、英国及其他国家。如果各个家庭都决定增加储蓄并削减消费,是否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了呢?这是危机之后大家普遍认同的看法,而在之前经济史上的每一个阶段,人们都认为储蓄的增加会加快长期经济增长。事实上,旨在提高国民储蓄的政策已成为诸如日本、中国、德国等国提高增长速度并追赶美国的主要工具。毕竟,储蓄金进入投资领域以及一国经济为工人提供的新机器及技术的数量是其保持生产率和长期增长速度的主要决定因素。
为何会有这种普遍观点呢?在美国、西班牙和英国这样的高负债国家,当公民决定加大储蓄的时候,经济增长会自动减慢。这种观点是由于供应和需求之间存在混淆而产生的,而这正是第三代资本主义的一大特点。危机前的经济学主要认为宏观经济的总需求始终与总供给持平,并未过多探究要达到这个平衡,经济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但是再仔细想想这个过程。如果人们增加储蓄(不管是把钱存入银行、增加养老金,还是购买股票),他们自然会削减其消费支出。然而,这些额外的储蓄不会在银行无所事事地待着。如果宏观经济政策能够保证充分就业,将多余的这部分储蓄放贷给企业进行投资或扩张,那么这种储蓄的行为就加大了经济中的商品供应量,而且不是一次性的,只要新机器持续运转,企业持续经营即可。如果家庭储蓄需求的增加与商人们投资意愿的增加相对应的话,消费支出的减少就可以被投资于机器设备、电脑、工厂等方面开支的增加所抵消。而且随着这些新的工厂开始生产更多的产品,雇用更多的工人,经济越来越繁荣,人们发现他们可以存更多的钱,同时也买得起更多的消费品。
这确实是资本主义的神奇之处。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毕竟,在因家庭储蓄增多而造成的总需求下降和因投资回升造成的总供给上升之间最初是存在分歧的。这种差异是如何协调的?答案是要么通过经济不景气和失业来实现,要么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协调。
一国经济中,如果人们决定长久增加储蓄,那么就需要长期的低利率来保证这些存款可以流入投资领域而不是懒洋洋地躺在银行里。特别是当经济深受产能过剩和失业之苦时,情况更是如此。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只有资金充足,且利率低廉,企业才会加大投资。在经历了史上最严重的信贷紧缩之后,再说低廉和充足的资金,听起来可能像黑色幽默,但是银行不愿贷款或要求更高的利润率这一事实,只强调了美联储和其他央行的需求,它们要保持更低的利率来作为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底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