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节 眼睛看到教科书之外(2)

智商只占七分之一 作者:朱雷


在网上有一篇帖子,叫做“美国人的中小学教育观念”,大家从中可以体味一下 “能力”或者“素质”的概念。

“……上个月,我碰巧看到学校附近的一个小学在举办的一个展览,让我感慨万千,我才真正知道美国国民科学素质教育的利害,才真正知道什么才叫素质教育。

这个展览活动有点类似国内小学或中学也有的科学兴趣小组活动,但本质大大不一样。展览的是一个个学生关于某个科学问题或她感兴趣的问题的科研报告,就是大家开会经常看到的。每个学生的Poster,完全按照正规科研的poster要求。有一个题目,有一个question,就是先提出你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hypothesis,也就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自己的假设理论有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当然有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最后由结论,以及相关的重要reference.虽然他们是小学生,但这些Poster的格式完全是一个严格的科学研究poster的要求。

学生们的数据和data,也是缤彩份呈,有图、照片、有表格、有实物,比如有个学生研究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他亲自长了好几个植物,每个植物长在不同的连在一起的盒子里面,然后对不同的植物用不同的光线照射,过了多天,几株植物表现明显不一样。有的学生提出某个课题,然后就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证明自己的"hypothesis"。学生的问题也是很有趣和有有价值,完全可以作为正规的科研题目来研究。

在小学就能培养孩子的正规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以及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训练他们的记得知识的能力。可以说,本人在大陆,直到大学毕业,也没有受到过如此像样的科学素质的训练。

美国的高中生经常参加大学里面科研实验,是非常普通的事情,也是他们申请入大学的有利条件。这些高中生基本能掌握一些科研的技能,如PCR,western or southern blot。……”

因为眼界的局限,很多人以为“熟练地背诵圆周率、不用计算器就能算账或者直接用手开根号”就是中国理科教育的成功,这全完是夜郎自大。理科教育真正需要的创新能力、学术兴趣、逻辑思辨不是能用简单的解题训练就能培养出来的。随便在校园里挑一个大学生,问他知不知道或者有没有兴趣解一道三阶非线性微分方程式,我想得到肯定答复得几率接近于0。如果有一天中国学生能够解出来类似于庞加莱猜想、费马大定理、四色原理一类的世界难题、赢得菲尔兹奖的时候,我们再为自己的理科教育感到骄傲不迟。

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常常因为能够熟练的运用既定规则解决考试题目而沾沾自喜,学生们为分数和排名而陷入疯狂的背诵、解题的游戏之中,追求真理的欲望和发现真理的能力被严重忽视。

大部分中国学生都很“乖”,顺从考试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安排。教科书在学生心中有种天然的权威。但五年来我遇到的出国求学的尖子生,大部分不是为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或者丰厚的奖学金,而是想要寻找配得上自己能力的老师,阅读专业领域内最前沿的文献,提升自己的眼界。

能看到教科书之外,才能超越那些拘泥于课堂学习的大多数同龄人,才能超脱于老师们的培养计划——超过老师才算真正的出师。

从《老人与海》中看西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