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唯一的保存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全书共分十八卷,原题为夏禹、伯益作,实际上却是无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时一人所作。根据我的初步考察,此书大概是战国初期到汉代初期的楚国或楚地人所作。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成书最早,约在战国初期到中期。
二、《五藏山经》五篇和《海外经》四篇,成书稍后,约在战国中期以后。
三、《海内经》四篇,成书最迟,约在汉代初期。
三个部分的分法,是采取蒙文通先生在《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上发表的《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一文的说法,我认为这种区分,很有见地。一般把《五藏山经》算是一个部分,把“海外”、“海内”各经及《大荒经》以下五篇又算是一个部分,前者简称“山经”,后者称为“海经”。这种划分,未尝不可,但这只是形式上的划分,没有从内容实质做深入研究。蒙先生却首先提出:“《海外经》四篇所载之地,皆在《五藏山经》所记之地的四周,其山水国物又多有与《海内》、《大荒》重复者,而独不与《五藏山经》重复,可知《海外经》与《五藏山经》当是一个著作的两部分。”可谓是巨眼卓识。其余论《海内经》四篇是一个部分,《大荒经》以下五篇又是一个部分,我也很赞同,只是论到这几个部分的写作时代和产生地域,我和蒙先生的看法略有不同。
产生的地域,蒙先生认为是古代巴蜀地区的人所作,我则认为是古代楚国或楚地的人所作,这一点我别有专文讨论①,可以暂且不论。关于写作时代的先后,是关系到研究《山海经》神话材料较为重要的问题,必须大略说说。
先说《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这五篇蒙先生说“所记神怪最多,应当说是时代最早的部分(或者是文化更落后地区的材料)”,这是对的;但把它说成“写作时代当在周室东迁以前”,却未免推得过早。类似的情况,有些人因为看见明《道藏》本目录,《海内经》第十八下有注云:“本一千一百一十字,注九百六十七字。此《海内经》及《大荒经》皆进在外。”“进在外”或作“逸在外”,疑是郭璞的注语,说明刘歆校书时这几篇是未收在《山海经》以内的,因而说它是东汉时代乃至东汉以后的作品,又未免推得太迟了,同样不妥。根据这五篇的内容和文章风格,我们认为它是战国初年到中年的作品,大概不会很错。五篇中的《大荒经》四篇,性质相当于《海外经》四篇,因诸篇开始都有“东海之外”、“南海之外”、“西北海之外”、“东北海之外”等语,明其确属海外;《海内经》一篇,性质略相当于《五藏山经》五篇,因此经首称“东海之内”,然后“西海之内”、“南海之内”、“北海之内”,明其确属海内。五篇先海外,后海内,自成体系,应是一部书的两个部分。五篇都有帝俊的神话(其他各篇俱无),比较凌杂无序,《海内经》一篇,尤其显得杂乱,就连地理方位也是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因此,我疑心《海内经》一篇,原本也是四篇,后来因为“逸在外”的缘故,散失了大部分,到郭璞注《山海经》时,才收拾残篇断简,成一篇,附在《大荒经》的后面,故《史记·周本纪》裴骃集解引此经就称它为“大荒经”。《大荒经》以下五篇,是未经整理的古经,保存神话资料最为丰富,但从正统学者的眼光看来,其内容却是过于荒怪不经,故刘歆等人在编校《山海经》时,就没有把这部分收入进去,而听其“逸在外”了。郭璞是比较好“怪”的(观其《注山海经序》可知),才把这几篇“逸在外”而产生时间最早的荒怪的东西搜罗进来,成为今本的状态。单从收入这五篇的古经而论,郭璞便是《山海经》的一大功臣,否则又不知有多少极宝贵的古神话资料要湮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