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他的成功不是谜,而是故事(2)

中国新首富:王传福传 作者:叶青


第四,节约成本是制胜的关键。

比亚迪创业伊始为了节省成本,王传福分解了电池的生产过程,自主开发部分关键设备,以半自动、半人工来完成生产,将电池生产成本削减至比日本厂商低40%。通过拆解、学习、改造、创新,王传福最终成为中国的“电池大王”。2003年比亚迪进军汽车行业后,从未涉足过汽车领域的王传福,仍然依靠比亚迪公司“半自动化加人工”生产模式。从电池生产线到随后的汽车模具,王传福可谓是把人力资源利用到了极致。此外,比亚迪的生产设备许多是自给自足的。就像比亚迪F3,现在月销2万多辆,据说丰田曾把它买来研究,一度惊讶于什么比亚迪能模仿得如此像,而价格却比花冠便宜那么多。

第五,比亚迪做到极致的“山寨功”。

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山寨路”可以说每个企业都曾经走过,但比亚迪走得却最为成功。让比亚迪走红的F3一经推出就招致非议,认为其“山寨痕迹严重”。比亚迪F3的零部件甚至还可以和丰田花冠通用,以至于有人把比亚迪的标志撤下来,换上花冠的标志。对此,王传福并不避讳,但他把这种模仿称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王传福说:“我们确实参照了一些国外公司的优秀品牌,我们使用它的非专利技术,把专利技术剔除掉。F3卖得那么好,就是因为它的设计好。”王传福将其造电池的“人海战术”和“山寨战术”移植到了汽车生产上,这种利用中国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的生产模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使自己在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从电池到手机再到汽车,王传福都面临压力。但他却“一意孤行”,就算是被包括世界顶级投行批评的电动车项目,也是他依仗信心和热情硬闯了进来。性格和经历决定了王传福在公司内部也是强势人物。他曾说:“我相信我这个企业,我还离不开,只有我来管……我们企业只有一种声音。”但即便强势如斯,王传福也仍以知人善任著称。许多和王传福一样不肯安于现状的有识之士被其招至麾下后,成为比亚迪发展的中流砥柱,王传福也慷慨给予了他们丰厚的回报。

如此,在王传福身上,人们可以看到王石、任正非、李书福等企业家的风格,他和王石一样,不甘安于现状,毅然离开了平稳的工作选择创业;他也和任正非一样,善于利用中国价廉物美的技术人才,开发质优价低的产品挑战国际巨头;而他的“狂”、“张扬”的个性,又和李书福很是相似。这些个性的综合,加上“半路贵人”巴菲特,注定了王传福的成功之路不同常人,但必将辉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