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开始几年,韩国书市上关于“自我开发”之类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就连现在,此类图书的全盛时期虽然已经过去,但依然在读者群中拥有居高不下的人气。而此类图书的作者往往是些职场人士。
上班族们对于自我开发系列图书如此追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混迹于职场生活的不易。过去,只要怀有一颗对公司的赤诚之心,那么你就可以靠着职场资历的增加,慢慢等待升职就是了。就这样,工作稳定又有保障,熬到一定年龄退休即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所有韩国人都不会想到企业会在一夜之间倒闭。当时的人们对“自我开发”一词毫无概念。他们觉得即使不做自我开发也丝毫不会妨碍到他们的职场生涯。
现在看来,那时人们的想法是多么简单幼稚。现在的人们只要不想被老板炒鱿鱼,就必须要拿出百分之二百的精力去进行自我开发。这与过去有了明显的不同。在过去,只要你揣摩好老板的心思,老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一切都会万事大吉。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儿呢?怎样才能在职场上保证万无一失呢?没有答案。这也正是市场上各种各样的自我开发类丛书能够牢牢抓住上班族荷包的原因了。
但是,不管那些书里写得多么天花乱坠,还是有许多人会被公司开除。无论是书中所传授的“升职的七大原则”,还是“市场开发的十大原理”。即便你把这些背得滚瓜烂熟,有时在现实职场生活中依然还是吃不开。而工薪族们并不气馁,他们依然会对此类图书坚信不疑,相信“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的”。正是本着这样的信条,缺乏安全感的职场人士仍然会对此类图书趋之若鹜。
自我开发之类的书籍其实对上班族并没有多大帮助。原因很简单。可能那些教科书的作者们大部分都是理论家吧,就好像那些精通于各种股票理论的专家们一样,在实际炒股的实践中,他们的收益率不见得会有多高。理论家只能在宏大的理论层面上提出观点,但具体到微观的操作层面上,他们却无法给我们提供有效的行动策略。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理论家们永远不会明白“现场的秘密”。一个带有经营学硕士(俗称MBA)光环的经营专家所提出的经营原则也许看上去甚为有理又无懈可击,但这绝对比不上一个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自学成才的企业家提倡的经营哲学好用。这就是现实。
即使能力出众,有时也逃不过被调整的厄运
上班族们对于公司的领导在情感上通常是爱恨交织的。私下里,他们可能会大骂老板以抒发不满,但在工作上,又要表现得十分谦卑,毕恭毕敬。还有一些小心眼的员工,三杯酒下肚后,便毫无顾忌,心理的不满犹如滔滔江水,刹那间奔涌而出。他们一边唉声叹气,一边发泄不满。
“什么破公司,大不了老子不干了!”
可当酒意退去后,之前还豪言壮语的他们又因怕自己酒后的“真言”传到领导耳朵里而惴惴不安。其实,这些人太过于杞人忧天了。不会有哪个公司,会因员工说了几句牢骚话就将其扫地出门的。如果你真遇到了如此心胸狭窄的老板,那么劝你还是早早辞职为妙,因为这样的老板不会有出息。与其在他手下打拼,还不如干脆换个有前途的主子。
但是,如果适逢公司准备大规模换血之际,你再慷慨激昂地发泄一通,这事儿可就不好说了。但是,即便那个公司正遭遇危机,准备进行人事调整,只因员工的小小失言,就把人家炒鱿鱼,这样的公司也不会有多大的前途。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教你放心去大说领导的坏话。我下面要讲的,就是公司考虑人员变动时会遵循的几大原则。这些或许你并不知晓,所以不妨读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