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安斋隆:中国在走日本的老路?(3)

中国:下一个日本? 作者:王国培


美国从此改变姿态,要修正美元的强势,这就必须使得日元升值。而对于以出口产业为主的日本来说,这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作为对策,日本不得不再次放宽金融政策。为了将现有经济转变成依靠内需发展的经济,日本必须要扩大本国内需。美元贬值没关系,日元升值也没关系,但为了要扩大内需,日本就只能放宽金融政策。由于在日本国内存在这种所谓国际化的判断,另外当然还有来自美国的压力,这时候,日本就发生了过度的金融缓和。

日本此时已经成长为很成熟的经济体了,所以对于生产活动来说已经没有多少投资的余地了,于是只能将资金投资到房地产等领域。在之前田中角荣时代的泡沫经济时期,只有地方上的主要街道地价上涨,但到了日本经济成熟之后的泡沫经济时期,即便是在都市中心、不方便汽车出入的地方,地价也上涨了。

由于经济成熟,谁都可以贷款,日本的中间层都发达起来,即使是巴掌大的一块地也买来盖房子,由此房价的上涨又扩大到都市的边缘地区。那时银行就真的是处在拿100元的担保贷120元的状态。而且不只是住宅,就连类似迪斯尼乐园的迷你娱乐场所,在各地也建起了很多。

泡沫是不会永远持续的。泡沫能否持续的关键就是看伴随收入的增加,贷款人能不能把贷款还上。在日本的泡沫经济时期,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才使得贷款人的负债减轻,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是同样,只要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贷款人就可以继续贷款,但如果这种状态不是永远可以持续下去的话,那收入就不会增加,这种状态停止之后就只能靠自己的收入所得来偿还贷款。如果收入所得能够不断增长的话还好,但是当时日本正处于日元升值的状态之中,所以出口产业不会一直变得很强,这就和偿还能力产生了碰撞,这和次贷危机是一样的。

而且这种矛盾不只是存在于个人住宅,还存在于各种商业场所、娱乐场所,特别是高尔夫球场。在这一时期的关东地区(包括北海道),娱乐产业不断壮大,但是这些娱乐场所是否能够保证足够的客流呢?

当年我负责某一家银行的结算业务。我负责的是大阪地区,该地区有30多家银行,我的部下对每一家都进行了核算,发现全都超出核算。我把这30多家进行合计一起调查,发现大阪人口必须增加两倍,他们的贷款项目才能运营,而且不能是一周休息两日,必须连周四周五也休息,才有可能使这些娱乐场所维持运营,这就是泡沫经济。

作为调查长,我发现被调查的每一家银行在表面上都看起来不错,让你觉得每一项计划都有可能完成。但是经过核算我得出结论,那就是必须把人口增加两倍,休息日也要增加两倍,要不然这些娱乐场所中有一半都不能维持运营。

后来我向他们要一个明确的说法,结果大阪银行方面觉得东京一直受着泡沫经济的滋润,现在可算轮到我们大阪了。泡沫经济在这时其实已经到了顶峰。

虽然格林斯潘说泡沫不破灭就不知道那是泡沫经济,但是我们作为中央银行的成员,可以从宏观经济上观察出泡沫经济的存在。另外还有一个案例,在枥木县有个银行,我的部下去结算的时候我要求他不要光看细节的部分,而要从宏观的角度上看有没有问题,并告诫他不这样做的话就会后悔。他给我拿回来的结果是,在银行整体贷款额只上涨了10%的情况下,这个银行却上涨了20%。也就是说,如果除去它的贷款额的话,银行整体的上涨率将从10%变成5%!就算它的职员再有能力,组织再有能力,只在几年内就能做到这样的成绩,这其中一定有很多问题。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银行,也都认为比起微观调查来说,更重要的是宏观调查。实体经济只有10%的增长的时候,货币供应量却增长了20%,现在中国就是那样,货币供应量出现超过20%的增长,就说明一定是物价上有问题或者是出现了泡沫经济。所以说从宏观上抱着检查是否存在泡沫的态度来观察,就应该能够知道是否存在泡沫经济。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担心出口可能会减少就拨款4万亿元人民币,还放宽金融贷款政策,中小银行的放贷持续了几年的时间。但是现在我感觉这种应对措施过度了。

关于货币供应量,我回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情。中国人民银行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在15%到18%之间是适合的,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也就是大概40年前,我在日本银行工作的时候,日本银行也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应该保持在15%到18%之间。日本当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在7%到8%之间,偶尔会到10%。当时我提出,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10%的话,经济就会出现变形。他们就问我有什么依据,我说我只是通过观察货币供应量,比较了出口、进口、生产、设备投资后产生了这样的直觉。后来,事实证明我的直觉是对的,当时日本经济已经完全是泡沫经济了。这让我感觉到中国似乎真的像是在走跟当年日本同样的道路。

所以说从宏观上看,实体经济只增长了10%,货币量为什么能增长30%?当如此设问的时候,你就一定会意识到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这样的结果就是贷出的资产缩水,而借贷的一方一直以为自己的资产比负债多,但是在某一个时候这种状态会突然逆转。所以,应该一直从宏观上观察经济有没有不自然的地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