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塾(2)

再见童年 作者:张倩怡


“私家教育——私塾的效率较官学为大,直到清代均如此。至新式学制产生,私塾的势力才渐被磨灭。”陈东原《中国教育史》页61,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学塾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历史达两千年。这一种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消失的教育机构民国以后,仍有不少人读学塾,尤其是家塾。湖北黄宝实生于1901年,到虚岁17岁仍读家塾。又据罗兹曼说,中国本土教育在模仿西方的教育并引进中国之后还坚持了五十年之久,他认为这不是因为新派教育家对它关心,新派教育家跟学塾这五十年的存在没有什么关系。见《中国的现代化》页247,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对中国小孩的影响是很大的。根据这些学塾的情况来看,明清以来至本世纪初的传统基础教育有几个特征:

首先,正如前面所说,以民间办为主,分为好几种。

当时对子弟的教育,最好是自请教书先生,即是以家塾为首选。家塾的教师有时由家中的人兼任。若一家人请不起一个教师,也可以两家合请。家塾也不绝对只教这家子弟,东家可能让其他孩子来附读。少的一两个,多的可以多得近似私塾。附读的也交学费给老师,但可能没有东家那么多。有时教师也会带自己的子弟来附读。东家对这种附读不干预,甚至鼓励,让自己的孩子有人陪读。正如《红楼梦》第七回中秦钟对贾宝玉说:“读书一事,也必须有一二知己为伴,时常大家讨论,才能有些进益。”这种想法当时很普遍。所以贵为天子,小时读书亦有伴读的人,溥杰就当过他的哥哥——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伴读。

也有教师自己办的私塾,公开招纳学生。只要读过几年书,自忖有能力的就可以办。名气大的,学生就多。私塾的教师有些是以教学为职业,赖以糊口,也有不少出身耕读之家,一边教馆,一边自己进修以应科举,以免丢疏所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