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塾(3)

再见童年 作者:张倩怡


再就是义学,靠捐款置买学田等为经费,请先生来教的。在南方,族人办的占相当重要地位。

像《红楼梦》中贾宝玉这等贵介公子,自然是延师在家课读,但有一次老师辞馆,他自己作兴也要求入这种学校中读书。

贾母回忆说:“这个义学原系当日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有力不能延师者,即入此中读书。凡族中有为官者,皆有帮助银两,以为学中膏火之费,举年高有德之人为塾师。”《红楼梦》第九回。这是典型的宗族义塾。塾中子弟多,虽然都是贾姓族人和一部分外姓亲戚的子女,但还是品流复杂,结果闹出许多是非来。

在这些个人或地方办的基础教育之上,才有官方办的学校系统,官学并不是为普及教育而设的。这些官学在汉唐时也起过为政府培育人才的作用。明清时,官学系统实际上只是科举的附庸,考中秀才举人名衔的,就是取得这些官学学生的名义,定时去考试,保住功名,也可以得一些资助。

由官学到私学,是中国文化一大转捩,大家都认为孔子第一个以私人而办学,培养大量人才,这也是孔子在历史上所以伟大,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原因。孔子之后,私学一直在中国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私学不完全以功名为目的。穷乡僻壤的蒙馆,旨在农闲时教农家子弟识一些字,功名不实在。蒙馆之上的经馆、书院等,则是追随硕学鸿儒问学的地方,是学问上进的重要途径。程门立雪就是有名的求学故事。以前的人很重视师承,鲁迅、周作人、黄侃等之于章太炎,章太炎之于俞樾,都有师承。直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虽然新式教育在中国已很普遍,但一些学者,尤其是传统学问的学者,仍然重视私人问学。总的来说,自孔子以来,私学承担的是普及和提高的角色,是官学外的重要补充,作用甚至远在官学之上。私学之中,书院程度的,已有很多人研究。蒙学程度的,关心的人较少。这些学塾在普及教育方面曾起过相当作用。“明清时期,广大农村和城镇的一些儿童,或者少年,特别是一般的贫寒子弟,能够读书识字受到一点教育,多不是在官学,而是在私塾中进行的。”李国钧《明清蒙学教育评述》。

其次,学塾的课程十分自由,但有一定法度,其中又以文科独尊。基础教育首要是读写,课本由教师决定,有时父母也提出一些要求。但教师选课本也不是全无成法的。基础教育入手的课本称为蒙学书,在中国已发展了相当时间,门类亦不少,独是科学的较缺。所谓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是当时流行的蒙学书。完整的蒙学教育,以读一些认字、历史、知识性蒙学书开始,然后学写字,同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读经的次序自由,以全本背诵为目的,但读不完的相当多。读经书的同时,练习对对、读诗,为作文作诗打下基础,然后开始写文章,完成以上部分就算完成课程。写文章写到相当时候,其实已不再属于小学基础教育了。部分学塾也教珠算等实用一些的学识,但只属辅助。中国的算学虽然很早已有很高的成就,但是在一般人中并不普及。中国文字是单音节,所以乘数表很易学,心算已足够应付日常所需。珠算是应付日常复杂的数目,减少记忆的负担。但中国文字利于心算,不利于笔算,虽然康熙已用阿拉伯数字的尺和对数表,但民间直到清末仍不流行阿拉伯数字,用笔计算十分麻烦。这种情况和拼音文字国家不同,拼音字音节长,所以心算很慢。体育美术一律欠缺。专业教育并不发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