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教育情结还体现在培养后代方面。相关调查发现,“富二代”中有17%的人拥有研究生学历,78%的人拥有本科学历,52%的人拥有海外留学经历。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博士学历的追求不如父辈那样热切。很少有“富二代”愿意按部就班地读博士,即便有,年龄也已经不小,断难有“博士企业家”。
教育情结的背后
富豪孜孜以求于教育的初衷在于,希望下辈人不必再受本代人的苦难,因此竭尽所能为他们提供优质教育。这是人之常情。但从另一方面看,其实也有培养优秀接班人的用意。第一代企业家已经步入晚年,他们无一不希望基业长青,最头疼的就是企业传承问题,所以尽心尽力培养下一代。这实际上是宗族情结的变相体现。
诞生于小农社会的宗族意识在中国根基深厚,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宗室家族观念,第一代企业家最为明显。俗语说,“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许多豪门贵族就是靠父子、兄弟联手建立家业,比如历届首富中的荣氏家族、刘氏四兄弟、杨国强家族,以及王传福和吕向阳兄弟。
有别于江湖义气,宗族血脉是更为牢固的联系纽带,使企业结合更为紧密,不像帮派性质的民营企业那样松散无序。作为一家之主,家长通常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企业的领导者和规则制定者。他们囿于藩篱之中,崇尚家族管理,排斥公司化运作,对现代化管理有着近乎顽强的抵抗。大多数家族企业不打算上市,个别企业虽引入了职业经理人,但并未真正放权,只是作为培养接班人期间的一种过渡手段。
有调查发现,“中国90%的家族创始人希望子女接班”,这实际上把下一代管理者置于矛盾中心。他们一方面要应付来自家族内部觊觎者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解决令父辈棘手的转型难题。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造成了今日第三代企业家的困惑。
关于民营企业的传承问题,长期关注商业变迁的袁岳曾有过这样一段分析,“大部分的富人,其实连一代都过不了。成功创业,能够干过5年的只有5%,干过10年的只有2%,干过40年的,一般不会超过1%。如果接班的二代是个庸才的话,那么死亡率就更高了”。看似平静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民营企业的脆弱,代际传接的风险,以及商业的艰辛曲折,尽在其中。
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到更广阔的范围,那么家族企业传承之困不仅是中国的问题,更是全人类、全世界的超时空命题。调查显示,“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是家族企业,而全世界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左右。从世界范围来看,家族企业中约30%能够生存到第二代,只有10%能够‘活’过第三代”。从中不难看出,家族企业并非一无是处,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延续辉煌。
具体到中国而言,第一代企业家多是靠江湖方式起家的,有深厚的家族情结。在日益严峻的挑战面前,曾蔚然成风的江湖方式与家族模式均暴露出各自的劣势,遂转向文化层面,寻求更高层次的突破。但随着他们的老去,这个难题最终落到继承者肩上。下一代能否完成重任,华丽转身,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8、金钱是个什么玩意儿
关于财富,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过一段幽默的论述:“一个人要在年轻的时候,感到世界上一切都生气勃勃、趣味无穷,那才需要钱财啊。老天爷为什么不把通常的过程颠倒一下,让多数人首先获得财富,慢慢把它花掉,然后让他们在不需要再有钱的时候,变成一个穷光蛋死去呢?”
马克·吐温道出了多少普通人的心声。人们多么期待在年轻需要钱财的时候能够获得财富啊!对物质的渴望有多迫切,对财富的追求就有多热烈,尽早变富的念头驱使年轻人不懈奋斗。可一旦一切都颠倒过来,财富招之即来,社会不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动力?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是:财富是创造出来的,而非意外的“馅饼”,“穷光蛋”们注定只能遵循“老天爷”的安排去挖掘属于自己的金矿。
享乐主义者
人们习惯了贫穷,以至于暴富后常常手足无措,这时候,如何处置财富成为备受瞩目的课题。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的立场,但总体来说,主要有三类观点:享乐至上、以钱生钱、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