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应对临终阶段(4)

死亡课 作者:(美)查尔斯·科尔


应对临终过程:得知病情真相

格拉泽和施特劳斯描述了在应对临终状况时地两个重要的可变因素。一是临终的过程,二是当事人了解实情的程度。

人们在临终阶段,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和死去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一些人病情表现时好时坏,无法预测。另一些人是平稳地一点点走向衰亡。有些人经历的时间很短,有些人则要经历几年,例如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病人得知真实病情的情况通常与他的社会交往有关。格拉泽和施特劳斯认为一旦一个人被发现身患绝症,即将不久于人世,那么,当事人、周围的人以及医疗人员通常会有四种基本的情况:

1、当事人对事实并不知情。医疗人员与他的家人可能知道实情,但是他们还没有告诉病人,病人没有产生任何怀疑。很多人认为不告知实情的做法是可取的。事实上,这种事情通常瞒不了太久。通过微妙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下意识的交流,病人有可能慢慢知道实情。比如说,病人自己能感觉到身体异样,再加上其他人在行为和表情上的不同,会渐渐让病人知道事情不太对头。

2、病人开始怀疑自己没有得知实情。比如说,化验和治疗方案让病人怀疑这似乎不是在治自己所得的那种病,而是更严重的什么病。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会出现信任危机,未来亲人与病人的沟通会复杂化。

3、第三种情况是病人与其他所有人都知道病的实情,但是他们之间没有沟通此事。换句话说,就像所有人都在演戏,都在坚持那件事情不是真的。甚至也许就是为了掩盖事情真相暴露之时的尴尬。这种情况非常微妙,如果有一个人演砸了,那么整件事情就会败露。这种互相掩饰需要所有当事人高度警觉,非常努力地掩饰,这对每个人都是不小的挑战。

4、最后一种包括病人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实情,并且对此类话题并不回避。但在一些情况下,某个人在某时可能不愿意去谈论,正如人们所说的,“没有人会一天24小时都在忙着准备死去。”但是,既然没有谎言,既然可以谈论这个现实,就说明他们能够做到接受现实。

这是四种得知真实病情的情况,他们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我们想说的是对病情知道的多少可能会影响到病人的社会交往以及应对临终阶段的方式。每种情况都有两面性。在某一时刻,比如说,对于即将失去挚爱的亲人,痛苦和焦虑可能会让人们根本无法忍受去谈论这件事;相反,如果适时地回避事实,可以帮助人们渡过最初的难关,反而有可能更有利于之后他们共同应对困难。

总的说来,如果当事人和亲友们都知道实情,这有利于他们彼此信任,实现有效的沟通。人们可以表达关切与爱心,这样可以安抚病人内心的伤痛。病人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完成心愿。但是这样做的代价是,必须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去面对现实。这其实非常艰难,非常痛苦。尽管这样,很多人还是觉得这比隐瞒好得多。总之,从眼前和长远考虑,不同的方式各有利弊。

下面,我们将提出两个理论,从专业的角度来解释如何应对临终阶段。

应对即将到来的死亡:“阶段性”认识

克服临终阶段的最著名的理论是瑞士籍心理专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提出的阶段性措施。在她的著作《关于死亡与临终》中,库伯勒·罗斯披露了一系列采访结果,采访是围绕着临终的人的社会心理反应开展的。她继而发展出一套社会心理反应的五个阶段的理论模式。库伯勒·罗斯认为这五个阶段其实就是一套持续时间不同、相互取代或者并存的“防御系统”。另外,她认为“有一个东西是始终贯穿五个过程的——那就是,希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