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3)

艺术世界中的7天 作者:(美)萨拉·桑顿


当代艺术已经变成了无神论者的一种信仰,这是本书的一个观点。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当人认识到自己仅仅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时,他只能“超脱一小段时间”,很快,他就会苏醒过来坠入尘世。培根说:“美术,或者说艺术,已经完全沦为人们的一种消遣方式……艺术家必须想方设法地取悦大众。”对于许多艺术圈内人以及狂热的艺术爱好者来说,艺术就是新奇的想法,有了新奇的想法,他们的存在才有意义。这种观念与宗教信仰存在一定的冲突,但符合因果论者的思路。教堂等宗教场所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艺术活动也同样具有特定的社会作用,它使存在共同利益的人们产生一种归属感。当埃里克·班克斯(Eric Banks)离开一家艺术杂志社去编辑一本文学评论杂志的时候,他觉得艺术界里的社交行为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说:“人们在观赏艺术作品的时候,确实会展开讨论。但如果我读书,比如读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 o)[智利作家,21世纪初,其作品风靡英美文坛。主要作品有《荒野侦探》(The Savage Detectives)、《2666》等。——译者注]的小说,几乎就没有人跟我讨论。阅读不仅需要很长时间,而且整个阅读过程都是一个人进行的,而艺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催生出一个群体来。”所以,跟文学相比,艺术具有较强的社交功能。

艺术界是一个拥有虔诚追随者的社会群体。尽管艺术界的人士自命清高,但他们还是在乎大多数人的意见,仰仗某位名家的积极评价或某位批评家的评论。同时,尽管艺术界崇尚标新立异、颠覆传统,但艺术家的一些行为方式仍然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艺术家创作一些“看似艺术”的东西,他们的行为从不破坏规则,相反,他们维护、遵从着业内既定的规则。公共艺术收藏机构的管理人员始终迎合着同行和上司的口味。收藏家成帮结伙地购买时尚画家的作品。批评家不时地抬头看看“旗帜”飘动的方向,以便“与时俱进”。一部分人斗胆创新,但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得到回报。只有为艺术献身的人站出来,其他人才有了存在的理由。

本书写于艺术品市场空前繁荣的时期。为什么在过去的十年中,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如此迅猛?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得先回答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艺术越来越热?书中好几个地方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我不妨在此直截了当地给出自己的答案。第一,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随着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关注具有更多文化内涵的事物。艺术可以激发想象力,可以活跃人们的思维、陶冶人们的情操。由于文化领域中的部分产业江河日下、风光不再,相当多的人把目光转向其他地方,期望得到出乎意料的收获。第二,尽管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但人们的阅读量却越来越低。电视节目或网络视频充斥着整个文化领域。尽管有些人悲叹地将它们称为“次级口头表达形态”,但其他人还是热衷于“视觉文化”的说法,因为他们看到的东西不仅在感性上,而且在理性上都使自己得到了愉悦。第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艺术跨越了国界,成了全球通用语言,将世界各地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