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秋白在母亲之前有过一个夫人,结婚7个月就去世了,非常可惜。她叫王剑虹,与丁玲在上海平民女子学校是好朋友,父亲经常给剑虹讲苏联的故事。剑虹喜欢旧体诗词,常到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听俞平伯讲宋词,父亲则在课后教她俄文。由于两人都有志于革命,并且都有着诗人的气质和才华,便常常写诗来抒发情感。从1923年8月两人相识到1924年1月他们相爱结婚,不到半年时间。父亲是1923年夏天由李大钊介绍从北京来到上海大学担任社会学系主任的,讲授《社会科学概论》和《社会哲学》,而且还给鲍罗廷做翻译。
翻译并向中国推介苏俄的新思潮是父亲重要的工作之一,1923年春夏之交,父亲翻译了《国际歌》。他有时候忙完一天回来还要翻译,剑虹在侧,父亲一夜能翻译一万多字。遗憾的是,剑虹不久就因患肺结核去世,起初医生误以为怀孕耽误了治疗时机,而肺结核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她的母亲和姐姐也是患肺病去世的。剑虹阿姨去世时才21岁,父亲非常悲伤,他自己也患有肺病,甚至认为是自己传染了妻子。父亲曾在给丁玲的信中表白说自己的心也随剑虹而去了。
他们是非常非常相爱的,我觉得王剑虹的文学修养比我母亲更高一点,更有天分。父亲和王剑虹两人之间是写诗的,认识的过程中也是互相写诗唱和充满了浪漫情趣,父亲每天写诗,一本又一本的,全是送给妻子的情诗,父亲非常爱她。
父亲与母亲杨之华走到一起那是后来的事了。
母亲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个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母亲被人称为有“超群的美貌”,人家喊她“小猫姑娘”。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她和我的生父沈剑龙相爱成婚,她举行的是文明婚礼,去夫家没有坐轿不带嫁妆不请酒宴,只穿着一套红色的衣服。我生父不愿意吃苦,有点儿少爷的样子,他和朋友一起到上海以后,经不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生活的引诱,堕落了。后来思想就不一样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很紧张。1922年母亲只身赴上海,参加妇女运动,结识了向警予、王剑虹等人。1923年年底她报考上海大学,被社会学系录取。
母亲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父亲秋白的。父亲秋白当时由于国民党右派与国民党左派、共产党之间的斗争,辞去了社会学系系主任职务,但是还在上海大学讲授社会哲学,他讲课很生动,讲事理,又不看稿子,所以很多人愿意听,中、英文系的学生,恽代英、肖楚女都去听过。他讲课喜欢引用古今中外的故事,丁玲曾写文章回忆说,最好的教员是瞿秋白,课后还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学生俄文去读普希金的诗歌,让他们领会普希金美丽的用词。要是有人没听到他讲课,就借别人的笔记来看看,不愿意漏掉他的课。母亲第一次听瞿秋白的课就对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